走訪慰問生活困難群眾,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節前必唱的“重頭戲”。扶貧濟困式的慰問活動,本應是一次轉變自身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良好契機,但記者近期在皖南多地采訪時了解到,一些地方的節前慰問活動形式大于內容。一些群眾抱怨,年年被慰問,但困難的生活狀況年年得不到改觀。
節前各種形式的慰問,常常是先排出日程表,由領導秘書和下級單位妥善安排好慰問對象。慰問時,媒體的記者必定到場,少數地方甚至領導還沒到場而歡迎標語已經上墻。這些慰問形式,群眾很是看不慣。
一些地方的困難群眾告訴記者,他們迫切希望能跟來慰問的領導聊聊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盼望領導給他們指導一條脫貧的好路子。可領導來后,“蜻蜓點水”式地看幾戶,說幾句安慰的話,送幾件御寒的衣、一袋米、一瓶油,給一點過年的“慰問金”,寒暄幾句就匆忙離開。群眾把類似的慰問稱作“公家出錢、領導露臉”。
節日走訪慰問是領導干部做群眾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慰問不單是問候一下,也不單是送點東西。重要的是,通過與群眾零距離接觸交流,傾聽群眾呼聲,了解被慰問者的具體需求,讓慰問活動真正問出民生訴求。比如,問一問農民朋友,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到位沒有?重大疾病的救助金是否發放到位?矛盾糾紛有沒有得到及時妥善解決?面對特困群眾,更要靜下心來,幫助他們剖析貧困根源,主動為他們尋求脫貧致富的好方法。
困難群眾的訴求弄清楚了,問題的根源找到了,領導干部在慰問活動中與群眾建立起良好的干群關系,掌握了基層群眾的真實想法,了解到平時工作存在的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才能及時改正不足之處,制訂出更有利于改善群眾生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