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去了寒風中排隊的辛勞,通過搶票軟件自動刷新功能,很多人買到了春運期間寶貴的火車票。這是技術引發的變革,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它拉大了不同階層之間的“數字鴻溝”,但畢竟技術進步已然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千里之外的“家”可以變得更近,而不變的是那“近鄉情怯”般的濃濃鄉思。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過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理論,指的是媒介本身的發展而非其傳播的內容影響和改變了社會。過去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特別是微博之間,存在兩個割裂的輿論場和話語體系,但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微博反腐不可思議地產生了以小博大的效應,“火車票到底好不好買”竟然登上了新聞聯播的頭條,原本有些割裂的社會似乎又逐漸趨于融合。
過去一年中,如果說哪種社交媒體比微博更火,那應該非“微信”莫屬。不難想象,今年春節期間“微信拜年”將成為新風尚。媒介是人的延伸,通過諸如此類的工具,注重人際關系的中國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相互遙寄節日的情思。
過去一年中,有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論說席卷中國,就像上世紀80年代大量譯介西方學術著作的熱潮一樣。對于立志實現大國崛起的中國來說,必須在這次全球技術和產業變局中洞悉和搶占先機。
第三次工業革命包括分布式能源、3D打印等,這些絕不只囿于簡單的技術創新,而有望帶來深刻的生產組織方式變革,進入所謂的個性化生產時代。
事實上,近三十多年來,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數以億計的農民工涌入制造企業的流水線———由此出現了每年蔚為壯觀的過年返鄉潮。而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演進以及城鎮化過程中農民真正進入城市成為市民,這種“大生產、大流動”的景象將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歷史的留影。
過去一年中,“城鎮化”是從高層到坊間議論的熱詞,并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斷改變城鄉格局。春節期間,多少游子遠離城市的繁華和喧囂,回到鄉野和田間,這其中有著城市和鄉村的差異,也是城鎮化蘊藏的巨大空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一個不可忽視因素正是技術。隨著電視、網絡、手機向鄉村延伸,鄉村的社會結構、利益結構都在悄然轉變,和城市發展的“時差”不斷縮小甚至趨于同步。如果說過去常常聽到“放羊娃的故事”,那么現在即使偏遠村莊里的青年也和城里人夢想著同樣的成功和幸福。
當然,批判的觀點擔心技術會使人異化,會使人帶著鄉愁更加遠離精神意義上的“家園”。一幅廣為流傳的漫畫是,一家子圍坐桌前,年老的父母端來熱飯菜,而子女和孫輩們卻都在埋頭玩著手機或平板電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就可能出現在不少家庭的年夜飯宴席上。
盡管如此,在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技術洪流中時,鄉思仍是我們身處這樣一個“科技改變生活”的大時代,所存留的一絲溫存。即使我們在網絡虛擬世界中,時常焦慮,時常空虛,甚至暴戾,但經過再漫長勞頓的旅途,回到現實的家里,我們都是慈愛的父母和孝順的孩子,一家人過個團圓年仍是最幸福的事情。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