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尾氣排放被視作霧霾的成因之一,其中尤以柴油車為甚。2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在已發布第四階段車用汽油標準(即國四汽油標準,硫含量不大于50ppm,1ppm=1mg/kg)的基礎上,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盡快發布第四階段車用柴油標準(即國四柴油標準,硫含量不大于50ppm),過渡期至2014年底。”
換而言之,2015年后中國將全面實施國四柴油標準,且柴油標準向汽油標準看齊。這是中國第一次提出車用柴油升級至國四標準的時間表。不僅如此,國務院常務會議當日同時提出,2013年底前發布第五階段車用汽油標準(即國五汽油標準,硫含量不大于10ppm),過渡期均至2017年底。
油品質量不高致霧霾,多家油企可生產高標油品
但油價及機制的計劃色彩令油企對升級不積極
進入2013年后,頻繁發生的霧霾天氣成為我國中東部地區揮之不去的陰影,機動車尾氣和燃煤排放被專家指為霧霾發生的罪魁禍首。媒體普遍報道的我國油品硫含量是歐洲15倍的消息更是直接把我國煉油企業推至輿論最前臺。
1月末,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率先回應,稱目前國內油品質量的確是導致霧霾的原因之一,但這并非因油企質量不達標,而是“中國標準不夠,標準不提高設備改造就上不去”。
傅成玉2月1日曾對新華社表示,中石化將一年投入300億元解決油品質量問題,明年起將全面供應“國四”標準車用油。但現有油價及其形成機制的計劃色彩,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消化問題,依然是造成油企對升級態度不積極的瓶頸。
中石油西北地區一家大型煉油廠人士對中新網能源頻道表示,傅成玉的回應并非沒有道理,目前我國華東、華北等許多主營煉廠完全有能力生產國四甚至國五油品,但因為價格等問題,煉廠生產高標油品的熱情并不高。
北京已用京五汽柴油標準,硫含量低于10ppm
南京上海廣州已提前用上國四標準汽油
中國早在2011年年中就實施了汽油國四標準,當時給企業的過渡期“大限”是2013年12月31日;而從2013年7月起,國內流通的國標柴油需全部升級到國三標準(硫含量在350ppm以下)。
為何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將柴油提至如此顯眼的位置?這是因為,雖然主要用柴油的卡車在中國車輛總數中只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但其排放顆粒物的比重卻占到將近80%,是汽車尾氣污染的大戶。車用柴油目前已有國三標準,但柴油車大量使用的仍是國三標準以下的普通柴油,硫含量甚至高于2000ppm。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隨著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汽車尾氣排放對大氣污染的影響日益增加。”
目前,北京開始執行接近歐盟標準的京五汽柴油標準,硫含量要低于10ppm;上海、廣州、南京已實現國四標準汽油。此外,江蘇、浙江及廣東的十多個地市于2013年1月1日起實行國四標準車用油品;但其他地區,依然在使用國三汽油(硫含量在150ppm以下)以下標準。柴油升級更是緩慢,有不少地區仍在使用國一標準。
“現在路上看到那些屁股后面冒黑煙的車,基本都是那些用柴油的重卡、大客車。”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師儲節旺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稱,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汽油實施的還是“國三”標準,如要提高到“國五”標準,過渡期設在2017年年底是必要的;在這幾年的過渡期內,油企和消費者要逐漸釋放經濟成本,避免經濟壓力太大;同時,要全面提高油品質量,在技術上其實也需要一定時間。
升級油品成本約500億元每升成本漲0.12-0.15元
由政府企業消費者三方共同買單
對于此次升級的時間表,儲節旺稱高于預期,對煉油企業而言壓力不小。“要到2014年底之前,全國的柴油都達到國四標準難度不小。這不僅僅得要求中石油、中石化達標,地方煉廠也得達標。現在地方煉廠不少連國三的汽油都到不了。”儲節旺稱,“要在2017年年底實施國五也不太現實,主要是經濟性和技術兩方面的問題。”
儲節旺稱,兩大油都是上市公司,每年都有利潤指標的壓力。因此漸進式地改造更符合它們的利益。一次性大投入,財務報表會難看很多。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及,“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優質優價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合理確定成品油價格,并完善對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補貼政策。”
儲節旺稱,“一定要提升油品質量,那么兩大油肯定就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誰使用,誰承擔成本,這也是國家看好的方式。在油品升級的過程中,國家不會做出太多的補貼。”
此類觀點并非一家之言。外界早有聲音稱,油品升級的成本應由消費者承擔。如果讓國家補貼,等于是全國人民補貼開車的人,不合理。而如果讓石化企業承擔太多負擔,“兩大油”就會成為新標準出臺的最大阻力。
卓創提供數據顯示,三大油企升級國Ⅳ汽柴油的成本投入保守估計在500億-600億元,每升成本上升0.12-0.15元。政府、油企、消費者究竟誰應對油品升級埋單?
業內人士表示,“油品升級誰應埋單”的答案由此基本顯露雛形,“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將決定車主需要買單。對于油質升級成本需車主全額買單的猜測,中國石化有關負責人表示,油價漲跌并不是由中石化確定的,而是由國家根據市場因素進行調整的。按照國際慣例,油質升級的成本一般是由三方買單,即政府稅收、企業、消費者各承擔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