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野小店到市區大酒樓都有野味出售
“T記”餐館,隱藏在廣州番禺南村鎮偏僻的鄉間。2月6日傍晚,記者通過多方尋訪才找到。據說,這里只接待熟客。
從南村興南大道出發,一路兜兜轉轉,上了通往化龍鎮的興業大道,走不多遠,就看到路邊有一條小岔路。右轉上坡,才發現這是一條高低不平的小土路,寬度僅容一車通過,車輪軋過,揚起陣陣煙塵。路的盡頭,就是“T記”餐館,一間看起來很簡陋的農家大屋,門窗都很破敗,人氣卻很旺。門口的沙石場地上,已經停了七八臺車;屋內的燈火已經亮了起來,一些點了菜的食客圍坐在桌邊喝茶,等待上菜。
這里的主打菜是野生鳥雀,記者從熟人口中得知,有針尾鴨、夜游鶴等,雖然地點偏遠,環境簡陋,但生意紅火,價格也越賣越高,比如針尾鴨,前幾年才一兩百元一只,現在已漲到四五百元。
第二天中午,記者又佯裝是熟人介紹,要為外地來訪老鄉訂餐,到這家店暗訪,卻見門口已經掛起牌子“春節期間放假歇業,時間從臘月二十七至正月初八,歇業期間可送外賣。”底下還留下了外賣電話。
記者通過電話打過去,接電話的是一個男性,聽聲音像年輕人,他坦然地告訴記者,針尾鴨一只438元,夜游鶴280元,最貴的是灰鶴,要980元一只。他說,由他們負責現殺現做,燉好后用簡易容器裝好,讓顧客自行來取,拎回家放在鍋里再煮一會就可以吃了。他還叮囑,“春節期間很好賣,外賣已訂出去十多單,暫時不會斷貨,但要盡快。”
記者上網查詢發現,針尾鴨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而灰鶴更是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夜游鶴也是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頂風吃野味并不都在窮鄉僻壤。即使在廣州繁華市區,公然吃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穿山甲的情況也存在。
記者通過知情人聯系到海珠區新港東路一家大型酒樓的某部長,佯稱是想訂餐。聽說是熟人介紹,她放松了警惕告訴記者,過年期間照常營業,“地龍”(穿山甲的俗稱)1200元一斤,“煲湯的話你們五六個人一斤半就夠了,差不多1800元吧。”
2月6日,記者來到廣州天河區駿景花園西門的雀鳥軒酒家。記者以點菜的名義,來到后院,一股刺鼻的鳥糞味撲鼻而來,只見10多米長三層鐵籠,各種各樣的鳥或站或臥或撲騰,鳥籠前寫有鳥名和標價:七彩鳥每只138元,飛龍鳥每只58元,花鴨每只168元,紅龍每只68元。服務員介紹,還有海鷗、鸕鶿等幾十種鳥,只要客人需要,都會提供。
“有什么好吃的?”記者問。
“有灰鶴、白鶴,768元一只,夠三四個人吃的。”
“還有白雪公主,就是天鵝,每只1280元。還沒長大,是小天鵝。”服務員指著籠里一對白色的鳥說。
“這是過山峰毒蛇,368元一斤,只剩一條了。冬季正是吃蛇的季節。”服務員鼓動說。
有些鳥名是店里為避免檢查起的“藝名”,如“天鵝”籠前的名字標“白雪公主”,一般服務員不介紹,初來的客人不會很清楚。價格貴的鳥,一般都是珍稀鳥類。而過山峰蛇、灰鶴、白鶴等,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
多次查處依然有禁不止
廣東相關執法人員曾屢次對非法售賣野生動物的行為進行打擊查處,其一度有所收斂,但總是無法除根,屢禁不止。
僅廣州,從2012年9月中旬到12月31日,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集中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行動,重點打擊非法出售和運輸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廣州市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主任連軍豪告訴記者,每當秋冬季節來臨,一些市民愛吃野生動物“進補”的風氣就有所抬頭,一些食肆、禽畜市場檔主趁機大肆兜賣野生動物。對此,連軍豪表示,從防疫的角度看,野生動物不宜吃。有資料顯示,野生動物與人類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種,如禽流感、狂犬病、結核、甲肝等,其中蛇的患病率很高。
2012年11月底,廣州市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突擊檢查酒樓,在黃埔美香山莊等多家飯店發現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包括果子貍、海鷗、黑水雞、夜鷺、水律蛇等。層層疊放的野味籠里,20多種動物開價最貴七八百元一只,最低也要數十元一斤。執法人員告訴記者,現場有15種被禁止銷售食用的保護動物,其中7種還是省級重點保護動物。
“保護動物是國家的稀有財產,需要我們共同保護。一些飯店出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做起了非法買賣,還有很多人明知故犯,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確值得深思。”連軍豪說。
既有傳統原因又有人為助長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趙細康認為,廣東人嗜吃野味與嶺南傳統有一定關系:嶺南文化對于“傳統的東西”保存得較為完整,而這種“傳統的東西”中就包含醫學文化。“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以及食物對人體健康的理療,認為可以通過人的內力和中草藥、補品等來平衡人體健康。”“廣東人勸吃野生動物時,會說野生動物‘補’或者‘清火’,又認為野生動物污染少,他們覺得這些都對健康有益。”
此外廣東人吃野味,還與當地的氣候有關。“這里是過去中國的流放之地,高溫、潮濕,氣候條件惡劣,易傳播疾病……過去認為人在這里生活比在其他地方更不容易。所以土生的廣東人慣于通過食物和藥物的療法來調節人體健康。包括吃野生動物。”
“廣東過去被稱為‘南蠻之地’,由于惡劣的自然條件,當地百姓只能‘逮到什么吃什么’,但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后,反倒成了粵人擺闊的方式。”廣東省社科院經濟學專家劉毅認為,經濟發展后,隨著廣東人對廚藝的講究以及對過往飲食習慣的延續,野味在人們的精心烹飪下成為美味。“野味在過去可能并不值錢,但因為吃的人多了,加上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野味變得越來越貴,最初人們可能比較重視它的滋補效果和口感,到后來,它開始成為人們顯闊的方式之一。”劉毅認為,當“顯闊”成為一種需要,野味會在價格上呈現另一種扭曲,讓本來稀缺的資源在價格上更貴,更切合一部分人為了顯示身份、奢侈消費的要求。
除了傳統文化上的因素外,記者了解到,野味也是公款吃喝餐桌上的常客,少數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的默許甚至保護,助長了野味的消費。據一些地方干部透露,在公務接待中,不乏有政府部門知法犯法,請吃禾花雀、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行為。
“野味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神秘,它也只是一種動物性食品,營養含量無非是蛋白質、脂肪等,在營養上并不比普通的飼養動物更有優勢。”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健仙說,即使二者有一點細微區別,也絕不會達到人們期望中的程度。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營養學會理事長蘇宜香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她說,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野味比飼料喂養的肉類動物更有營養或滋補功效。
多數野味是下毒捕獲的(鏈接)
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介紹,目前民間偷獵的野生動物多為下毒致死,應盡量避免食用,以免危害身體健康。
黑龍江省東方紅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科科長楊麗娟告訴記者,目前林區偷獵狍子、野兔、野豬等野生動物主要有“下套”和“下藥”兩種方式。相比“下套”的方法,“下藥”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而且可以連帶抓住許多野生動物,因此市面上出現的大多數“野味”為下毒致死。
據了解,被藥物毒死的野生動物,其胃腸、肝臟、血液等分布有較多毒素,中毒時間較長的還將影響到肉質,一旦食用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記者采訪的林區居民說,“野味”既不好吃也不安全,所以他們從來不吃。野生動物保護人士表示,希望市民為了身體健康和生態保護,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羅艾樺 賀林平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