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72歲的翟常喜再次登上4426次列車去天津老家看望老友。遷居河北石家莊40余年,這趟票價低廉的“綠皮車”是他回鄉的第一選擇。彼時,24歲的李恒也踏上6031次列車回石家莊郊縣的老家探親,這是唯一直抵鄉土的列車。
“綠皮車”因外表墨綠色而得名,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曾是中國鐵路最具代表的旅客列車形象。在交通不發達的過去,綠皮車幾乎是中國人長途出行唯一的選擇,擁擠的人群、車廂里嘈雜的聲音、混雜的氣味,冬冷夏熱……曾是人們對綠皮車的共同印象。
美國游記作家保羅·泰魯曾在作品中描繪綠皮車之于中國人的重要:中國人生活在火車上。在這里,火車不是交通工具,它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它是一個生活的地方。
最近20年,伴隨鐵路的多次提速,客車不斷更新、升級,設備相對落后的綠皮車也一批批被淘汰。也只有在春運這個特殊時段,綠皮車才以“臨客”身份短暫出現,以緩解鐵路運力緊張。
目前,北京鐵路局石家莊客運段僅剩下5對綠皮車,分別開往唐山、陽泉、臨西、太原等地區短途。翟常喜搭乘的這趟列車,是5對綠皮車中運行時間和里程最長的一列,從冀南到冀北,車廂沒有空調和集中供暖設備,“夏天靠電扇降溫,冬天靠燒煤鍋爐供暖”,49歲的列車長王東清告訴記者,綠皮車有一項獨特的工種——“獨暖工”。
就在前一夜,45歲的獨暖工人劉利忠一夜無眠。他要在4426次列車開行前,把車廂溫度“燒”到16攝氏度以上。記者跟隨老劉進入作業現場看到,他一鏟一鏟地把煤填進位于車廂連接處的鍋爐,利用煤燃燒產生的熱量促使車廂暖氣管內水循環,使得車廂溫度升高。
列車往返一趟要燒4200公斤煤,全靠人力添加。每隔1個小時,老劉就要到各節車廂巡查一次,缺水了要手動上水,環形把手來回要轉上百圈。炭不能多添,怕壓火;不能少添,怕溫度降下去……老劉臉上罩著一個防煤灰面具,即便這樣,“一趟車下來鼻孔里都是黑的”。
翟常喜的大部分親友都在天津。盡管通達兩地的列車有20余趟,但老人每次都要趕早坐這趟車,“圖的就是票價便宜,退休了反正也不趕時間。”他說,近9個小時的車程,票價只需人民幣30.5元,而坐其他的特快列車,時間雖縮短一半,票價也多出一倍。
而此刻,對于正在另一列車上的李恒來說,所坐的這趟綠皮車時速不到50公里,卻能帶他去高鐵到不了的遠方。
6031次列車的乘警長周學軍告訴記者,這列車從石家莊始發,終點到山西太原,全程225公里,卻有11個站點。除了巖會、蘆家莊這樣的四級小站,還包括4個不設站的停靠點。“原來只是為鐵路通勤工人往來暫設的點,后來為方便過往群眾,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默認的站。”
火車在一個沒有車站的山坡上停留下來。記者透過車窗看到,幾十名拎著包裹、禮品盒的老鄉沿著小路向火車跑來。
“這趟車大部分的站點間票價不超過10元,最低的才1元。主要是服務沿途的村民走親訪友,是名副其實的老鄉車。”周學軍說,“從前春運時,綠皮車超員都在50%以上,一節車廂人摞人,最火爆時能擠下300個人。不過現在人們的選擇多了,坐綠皮車的也少了。”
記者看到,車廂內空座很多,許多人坐上一兩站就起身下車。乘務員任秀敏端著熱水壺,穿行在車廂間為乘客倒水。1963年出生的她,從16歲起跑第一趟車,34年的乘務生涯,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綠皮車。
官方媒體稱,今年內,石家莊客運段最后這幾對綠皮車也將謝幕。
還有兩個月就要退休的任秀敏,有些懷念在綠皮車上度過的日子。不過她說,退休后要先坐一趟高鐵,去體驗下新時代的速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