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春節派發壓歲錢是一種過年民俗,本意是傳遞祝福、感恩和親情。但近年來壓歲紅包越來越厚,在一些方面有些變味,對許多人來說也成了沉重的負擔。
丁先生和妻子都在青島工作,每年春節都有些怕回老家:“春節回家一定要發壓歲錢,老公三個姐姐的孫子、外孫女;老公干姐的孫子、外孫。我姐姐的外孫、外孫女。老公弟弟、表弟的孩子……一人200元拿不出手,一人500元。恐歸啊。”
小學六年級的樂樂,說起春節,最興奮的就是越來越豐厚的“壓歲錢”:“我姥姥給1000多,”“1年漲多少?”“兩三百吧。”
從最初的幾塊、幾十塊、上百塊,到動輒上千元,春節紅包越變越厚,一方面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成了衡量感情親疏遠近的標準:“雖說是一家人,但自己出手不大方的話擔心親戚會有想法,顯得我不懂禮數。這就是春節送紅包的潛規則”。
春節紅包花掉了不少人的年終獎,甚至預支了來年的開銷,公共管理學家、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丁兆林認為,攀比的心理和風氣助長了紅包的“霸氣”:“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好面子,你給我孩子100塊錢,我得給你200,你給我500,我得給你1000,這樣層層階梯往上走,大家共同陷入一種囚徒困境,誰都出不來,最后的結局只能是再往上走。”
這種攀比最大的受害者正是孩子:“因為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金錢來的極其容易,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并不因為他的勞作獲得了金錢,也不因為他做了什么有價值的事情,就因為他是個孩子,周圍他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就要把錢給他,加起來這是很大的一筆錢,這種畸形的金錢觀實際上對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青島文史專家魯勇指出,在中國,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而如今,對于壓歲錢蘊含的傳統已經很少有人知曉,給壓歲錢也似乎成了走過場。傳承壓歲錢,就要傳承壓歲錢背后的情感內核和文化傳統。在當前厲行節儉、反對鋪張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社會、媒體、學校、家庭共同引導,為壓歲錢瘦身,讓壓歲錢回歸到純真和祝福的本質:“壓歲錢,壓歲,體現長輩對子女的關愛,天增歲月人增歲,長輩,期盼孩子們年輕、健康,活潑,是這個含義。”
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昨晚通過微信征集對節日紅包的調查,大量回復異常熱烈。
今年壓歲錢是什么行情?孩子們最有發言權:“今年紅包是比較多的,比去年翻了一番,我大概收了4千塊。”“我今年收了一萬五。”
在微信回復我們的聽眾當中,收到壓歲錢大多都超過千元,人們對怎么看節節攀高的壓歲錢?有人表示贊成:“我覺得壓歲錢時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好的。”“我今年發出了兩千塊錢的壓歲錢。我們現在收入高了,壓歲錢水漲船高也是理所當然的。”“我算了一下,基本上收支是平衡的。壓歲錢就像婚禮的分子一樣,只是禮尚往來,傳遞友情,沒什么不好。”
有人則認為,壓歲錢數額越來越太大,已讓人不堪重負:“說到壓歲錢我真的是苦不堪言,不給肯定過不去,沒辦法。”“我是來自烏魯木齊的左文輝,我覺得沒必要給那么多,對我們工薪階層的壓力蠻大的。”很多家長認為,壓歲錢越給越多并不是好事:“我覺得沒必要給那么多,壓歲錢主要是心意。”“孩子畢竟是孩子,掌控不了自己,就像大人說的,把錢用在了不該用的地方。”
也有朋友分享了自己家獨特的壓歲方式:“我是來自四川的陳鵬。我家的壓歲方式就是互相給孩子贈送當當網的購書券,我覺得這是更理性,更符合我們需求的一種給予。”
連日來各媒體也關注越來越厚的節日紅包?!吨袊幕瘓蟆分赋觯瑝簹q錢本是長輩給晚輩買點爆竹、玩具零用,蘊含新年的祝福,增添節日喜慶氣氛。但現在很多人將紅包的厚薄與感情的深淺掛鉤,美好的民俗變成了沉重的負擔?!冬F代物流報》對比內地和香港的“紅包”,同樣都是壓歲錢,在香港叫“利是”,只有10元、20元港幣,至多一兩百港幣,大家都會收到和派發這樣的紅包,人人都沾喜氣,飽含祝福的禮尚往來,也不會造成過多的負擔。而內地春節紅包加厚幾倍幾十倍,親情反而越來越淡,成為一種物質化和功利化的手段。《中國紀檢監察報》和《中國產經新聞》提示,警惕節日紅包演變為腐敗的工具——名義上是包給小孩的紅包,實際上是曲線給家長“好處”,成為某些領導干部收受賄賂的一個路徑、一種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