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組初步分析認為,貴州凱里山體崩塌主要因受巖體結構控制和采礦長期的底部削弱效應影響。截至21日22時,山體崩塌現場仍不具備搜尋和清理的條件。受災轉移村民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
據現場救援指揮部21日晚間通報,國土資源部、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聯合應急調查專家組初步分析認為,此次山體崩塌主要受巖體結構控制,由于不利地形地質組合和強烈的地下水溶蝕、風化作用影響,巖體極不穩定,加之采礦長期的底部削弱效應,最終導致山體崩塌。
專家組認為,目前,這一山體發生大規模崩塌的可能性較小,但頂部及陡壁本身仍存在局部不穩定危巖體。他們建議,需進一步做好危險區警戒及次生災害防范,組織專業隊伍清除崩塌山體頂部危巖體,對堰塞湖堆積體開槽引流,盡快開展區域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
記者21日在山體崩塌現場看到,十幾名電力工人正在檢修電路為下一步救援創造條件;凱里市人民武裝部官兵在寒冷的天氣下在堰塞湖中架設排水泵和管道,堰塞湖排澇加緊進行,水位已明顯下降。
在龍場鎮中學災民臨時過渡安置點,記者看到,47名受災村民已被安置在中學宿舍中,每人都有棉衣棉被,一日三餐都有供應,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照顧。
18日11時30分許,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龍場鎮一山體崩塌,初步核實致5人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