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無疑是近期國際匯市的熱點話題,日本政府因極力打壓日元匯率而成為聚光燈的焦點。然而出乎全世界媒體意料,2月份的G20莫斯科峰會上日本并未遭遇口誅筆伐,IMF更是直接將安倍政府的政策定性為“針對內需的本國貨幣政策”,其潛臺詞很明顯:“IMF不承認日本政府有意干預日元走勢”。
G20及IMF對貨幣戰爭的淡化處理并不難理解。首先,雖然日本喊得最響,但無上限量化寬松并非日本首創,日本不過是步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的后塵而已。公開批評日本發動貨幣戰爭等于批評美國和歐元區,這對于歐美大國主導的G20來說,無疑是難以接受的。
其次,迄今為止,貨幣戰爭中受傷的主要仍是新興市場經濟體。日元在2012年10月基本觸頂,11月開始顯著貶值,但從全球范圍看,日本發動的貨幣戰爭并未對歐美大國造成明顯的沖擊。
截至今年1月底,深受貨幣大幅升值之苦的主要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清算銀行跟蹤的61個國家和地區中,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名義有效匯率升值幅度最大的十個國家中,只有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愛爾蘭屬于傳統的發達經濟體,而算得上大國的只有一個澳大利亞。而如果比較對一國外貿競爭力影響更為直接的實際有效匯率,名列升值幅度10強之列的則沒有一個傳統發達經濟體。在貨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幅度最大的十個國家中,傳統發達經濟體則占了6個,分別為日本、冰島、希臘、英國、加拿大和瑞士。同期美元的實際有效匯率累計貶值0.59%,位列貶值榜第14位。
不難看出,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承受著本幣升值之痛。我國也不例外,2012年11月至2012年1月底,人民幣名義有效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了1.69%和3.59%。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歐美大國主導的G20對“貨幣戰爭”始終閃爍其詞了,因為它們是這場戰爭的發起人、主動方和受益者。
從外匯市場目前的表現看,日本政府的干預舉措已經刺激了資金外流,特別是向亞洲鄰國的資本輸出。這一方面不利于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對亞洲經濟體的資產泡沫,特別是房地產泡沫火上澆油。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披著各種外衣的寬松措施致使全球貨幣信用高速膨脹,日本一直都是寬松陣營中的中堅分子,安倍晉三更是進一步將日本推到了旗手的位置。但在全球憂慮新一輪寬松熱潮將至,競爭性貶值大戰將起的時候,量化寬松的始作俑者——美聯儲的態度卻發生著不容忽視的變化。
美聯儲當地時間2月20日發布了1月29-30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的紀要文件,顯示多位美聯儲成員表示需在就業完全好轉之前就逐步縮小QE規模。美聯儲的會議紀要已經不止一次透露出提前結束QE的信號,雖然現在仍然處于討論階段,但卻每次都能刺激美元有力反彈。一旦美聯儲率先收縮陣線,流動性的緊縮很可能造成全球資金再一次大規模回流美國,這可能對新興市場目前較為嚴重的資產泡沫造成沉重打擊。從這個角度著眼,美國對日本的縱容可能是一場新的國際金融市場大國博弈的開始,日本對量化寬松的熱衷可能使其自覺地充當了一個棋子的角色,而最終的操盤者仍是美聯儲以及美聯儲背后的美國資本利益集團。
盡管目前國際輿論的焦點仍然是“放松貨幣、刺激經濟”,但我們可能已經處于這場流動性盛宴的尾聲,市場的逆轉往往在瞬息間完成,這已經在雷曼倒閉和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中得到了反復證明。對我國而言,在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大環境下,人民幣資產很容易成為國際資本的投機對象,進而增強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助推國內資產泡沫膨脹。監控國際短期資本流動,抑制國內資產泡沫,避免國際資本無序波動對宏觀經濟穩定產生較大沖擊是我國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