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PM2.5只是一個字母詞,至今還沒有一個規范的中文名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正在研究并廣泛征求意見,準備為PM2.5定一個科學恰當的中文名稱。目前傾向于將PM2.5的中文名稱命名為“細顆粒物”。(2月28日《法制晚報》)
“新”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霾由一個“陌生人”變成一個“常來客”,不僅廣被大家熟識,更讓眾人擔憂。霧霾天一起,哪可真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上窮碧落下黃泉”,不但“山朦朧,水朦朧”,而且“人朦朧,鳥朦朧”。
于是,天氣預報中,新聞聯播里,關于霾的預報多了,關于霾的解釋多了,而對霾的稱呼“PM2.5”是一個常用的名稱。所以,“PM2.5”這個曾經陌生的專業術語,如今已經廣為大眾熟知。可是專家學者認為PM2.5只是一個字母詞,還缺少一個規范的中文名稱,于是他們“煞費苦心”,“幾經鉆研”,只是為了PM2.5取個中文名。這些真的有必要嗎?
當然,有些專家說,漢字中包含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顯得很不規范,為了保持漢語的純潔性,取個中文名很有必要。筆者卻不敢茍同。追溯以前,“非典”的稱呼不規范,改成“SARS”,“豬流感”的稱呼不規范,改成“H1N1病毒”。這種由漢語改為英文字母或者阿拉伯數字的情況并不鮮見,再者,《現代漢語詞典》里不都收錄了200多個以外文字母開頭的詞語嗎?
霧霾天如此嚴重,專家學者不去研究怎么治理,卻糾結于取個什么中文名字,似乎有些“丟了西瓜揀芝麻”,更是避重就輕,讓公眾有點哭笑不得。所以,“不管黑貓還是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也“不管是叫rose還是jack”,觸動人心的才叫經典。至于糾結PM2.5叫個什么中文名,還是算了吧!(田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