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修路很開心。張彩平攝
每天忙碌在村莊的小路上,光鐵锨就用壞了11把
一輛普通三輪車、一把鐵鎬、一把鐵锨,還有一位施工人員,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辛店鎮王林村村東的這條沒有名字的小馬路,近日開始施工維修。“天暖和了,地凍得不是那么硬了,可以開始修路了。”施工人員叫龐洪海,30年來,他腳蹬三輪車、自行車,義務修補著鄉間的土路,從30歲的小伙子一直到現在的白發老人,村里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尊稱他“老路”。
走進王林村里,只見路面雖大都為土質,卻未見明顯的坑洼,低洼處都被填上了渣土和碎瓷片兒,顯得平整而結實。“這要歸功于‘老路’的付出,從30年前到現在,他一直在修。”王林村黨支部書記張仁海對記者說。
龐洪海今年62歲,身體依然硬朗,看上去比同齡人還要精神很多。古銅色的皮膚、滿手的老繭訴說著他一生的付出。說到修路,他認為自己做的只是件小事。
“村內、田野里的道路90%都是土路,由于車輛輾軋,經常變得坑坑洼洼,一遇雨雪天氣,路面泥攪水,簡直無法通行。”龐洪海回憶說。“能不能想法讓路況好一點兒呢?”龐洪海騎著一輛自行車,后來買了一輛三輪車,帶上鐵锨、鐵鎬等工具,開始義務修路,一晃30年過去了。
30年來,“老路”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床,無論嚴寒酷暑。他都會騎上車子帶著工具,在村內村外巡邏,發現路面不平,就下車修,往往一干就是兩個小時。每當臨近傍晚,還要加晚班接著干。
記者看到,他所修的兩條土路很有特點,都是中間高、兩邊低。“這樣雨雪天路面就不會存水。”“老路”說遇到雨天,他總是撐著雨傘到路上看守,害怕有重車路過軋壞路面。30年來,他每天就像個巡路工,看見路面上有坑就去填平夯實,光用壞的鐵锨就有11把。
“他修路這么多年,從來沒跟村里要過一分錢,都是自掏腰包。”村民們說。2008年春,龐洪海所修的村西那條路上,有一座小橋壞了,他就從自家拿出錢,買來磚、沙子、水泥,搞了一個春天把橋修好了。
近幾年,村里的路好走多了,龐洪海又開始修鄰村的路,修外鄉鎮的路;不僅他自己修,家人也幫著修。30年來,在周邊村莊、周邊鄉鎮的路上,經常看到他那忙碌的身影。
老人多年如一日堅持修路,個別不理解他的人說他太傻了。“其實也沒啥,就是讓過路的人減少麻煩,讓大家走得舒服。人活一世總要給大伙兒干點啥。”“老路”這樣說。記者姚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