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今年兩會上最受關注的一個群體。從3名到31名——今年兩會上,更多農民工代表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中集體“發聲”,帶來原汁原味的民意。
記者從全國人大獲悉,截至目前,已有17名農民工代表正式提交了41份建議,還有議案、建議在陸續提交中。他們都關注哪些話題?對履職有何設想?新華社記者采訪了多位農民工代表。
為2.6億多農民工代言——期待掃除融入城市的障礙
解決農民工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強化農民工“五險一金”、切實改善農民工現狀……梳理這41條建議,近半數和農民工群體的切身訴求直接有關。
農民工代表呂榮華是浙江喬頓服飾公司的一名西服整燙工。她提交的三條建議中,兩條和農民工有關,分別是加快推行“教育券”制度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開辦“民工學校”。
“溫州400萬農民工,差不多有50萬子女。這些孩子如果留守家中很可憐,如果跟來城市不能接受教育也很可憐。”
呂榮華建議推行“教育券”制度,把義務教育補助金以“教育券”形式下發到每個學生手中。“教育券”全國流通,農民工子女憑券入學,各地政府憑券與中央財政結算,用“教育轉移支付”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來自廣東東莞的代表曾桂香。她建議打破原有的教育經費撥付方式,參照社保卡的形式,由戶籍地撥款為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建立“義務教育卡”,可在全國范圍使用。“我們希望扎根在城市、融入城市,子女受到更好教育,用知識改變命運。”她說。
山東三箭置業集團的油漆粉刷工陳雪萍代表最牽掛農民工工資問題,今年她提了一份“關于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建議”。
“拖欠農民工工資要從根源解決。一些建設單位資金不足倉促上項目,讓施工單位墊資開工,施工單位拆東墻補西墻難以維系。”她建議,各級政府嚴格審查建設資金落實情況,“不要讓農民工兄弟流汗再流淚”。
牽掛6億多農村人的福祉——盼農村迎來大發展
在農民工代表交來的建議中,處處可見他們對6億多農村人的牽掛。
來自河南的張全收代表一口氣提交了7條建議,從農業產業化、農村養老、土地流轉、農村發展規劃等多方面為農村發展“支招”。
“我是從農村走出的,雖然在外面打拼了很多年,但最關心的還是農村的發展,農村百姓的社會保障問題。”多年在深圳從事農民工勞務派遣的張全收對記者說。
針對目前農村留守老人現象嚴重,張全收建議盡快完善農村老有所養機制,加大對農村敬老院建設的投入,探索建立農村市場化養老保障機制,并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補貼標準。
針對農民工創業返鄉現象,一直力推為外出務工人員建流動黨支部的全國人大代表盧金生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建立中西部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并給予政策、資金支持的建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第一、二代農民工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一些人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積累,通過政府政策的引導,幫助他們返鄉創業,能更好促進農民工輸出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自江西豐城市蕉坑鄉的盧金生說。
心系“美麗中國”——為城市的發展做貢獻
在41條建議中,兩位環衛工人代表貢獻了3條,都關乎“美麗中國”。
“有人說我們一把掃帚寫春秋。這回當上人大代表,我們也可以拿起筆寫建議。這支筆比掃帚重,因為代表著我們身后千千萬萬、風里來雨里去的環衛工人。”45歲的全國人大代表謝智波的建議質樸之極——《關于應堅決向不文明、不衛生行為說“不”的建議》。
謝智波從湖南農村老家來到福建,在福州掃了十幾年馬路。他直言社會上一些不文明、不衛生行為不僅污染環境浪費資源,更讓環衛工人不堪重負,應對這些行為“零容忍”,通過懲處措施推動全社會文明衛生習慣的養成。
來自浙江的環衛工人代表陳臘英有兩條建議:“建立生活垃圾減量率約束性指標考核制度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在生活垃圾處置場所建立環境教育基地”。
“環衛工人掃地是很簡單的,處理垃圾卻很難。‘美麗中國’要從環境教育抓起,讓更多的人關心環衛事業,理解環衛工人,少產生一點垃圾,多尊重環衛工人的勞動成果。”陳臘英對記者說。
還有一些代表的視野更寬廣。在北京當了20年保安的朱良玉代表呼吁關注城市保安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自福建的謝利英代表呼吁為出口企業減輕稅負;在江蘇打工的曹勇代表則關注民間公益組織的轉型升級,希望能更好幫扶困難農民工……
無論是已經提交的建議,還是那些仍在醞釀中的建議,上會第一年,新農民工代表的集體“發聲”讓我們感動。他們不僅為2.6億多農民工代言,更是將他們個人的夢想與家鄉和國家的夢想緊緊聯系在一起。
他們當中,很多只有初中學歷,對初次履職都感到壓力很大。但我們看到了他們在會前會中四處調研交流的那份忙碌,也看到了開會以來他們大會小會從頭到尾認真討論記錄的那份執著。對他們而言,今年只是開始,更好地履職將是他們未來至少五年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