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社會萬象

毛澤東:擊潰敵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來源: 中國網  
2013-03-21 09:32:11
分享:

  晚年的毛澤東,依舊對詩文、史籍有著不泯的情懷,也因此留下了眾多別具一格的評點古今人物的文字。諸葛亮被民間神化得滿腹錦囊、呼風喚雨,毛澤東卻對他的分兵持有異議:“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對集中兵力的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的用兵才能,毛澤東則評價甚高,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毛澤東對集中兵力褒獎有加,甚至把它稱作“唯一正確的作戰方法”。毛澤東更是嫻熟運用這一古老原則的大師。他說:“我們的戰略方針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方針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制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

  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常情也。古今中外,軍事家大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在戰爭中具體貫徹這一原則,則是一件難事。特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集中兵力更是難上加難。

  初涉戰事的毛澤東,對集中兵力雖有朦朧的認識,并無深入的領悟。“八七”會議后,在長沙郊區的沈家大屋里,湖南省委多次召開會議,討論起義計劃。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長沙領導秋收起義的毛澤東在會上堅持要縮小起義的范圍,反對遍地開花,主張集中力量在湘中暴動,他的理由是:“各縣暴動,力量分散,恐連湘中暴動的計劃也不能實現。”然而,起義的范圍雖然縮小,力量卻沒有集中,分散進攻的起義軍最終遭到了失敗。

  集中兵力的奧秘,直到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才真正掌握。

  陳力(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井岡山根據地建立后,國民黨軍的“進剿”、“會剿”接踵而來,少則八九個團,多則18個團,規模一次比一次大。而紅4軍只有4個團,裝備差,真正有戰斗力的僅是紅28團、紅31團。為保證紅4軍的生存和發展,毛澤東確定“集中紅軍相機應付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

  依靠集中兵力的戰法,毛澤東指揮紅軍屢戰屢勝,連續粉碎國民黨軍的多次進攻。毛澤東得出結論:“我們的經驗,分兵幾乎沒有一次不失敗,集中兵力以擊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敵,則往往勝利。”

  語言質樸無華,內涵卻非常深刻。當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毛澤東的戰法。1928年8月,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地和紅4軍發動第一次“會剿”。紅軍利用湘贛兩省敵軍之間的矛盾,采用集中兵力,打敵一路的戰法,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由于湖南省委和一部分同志不明了當時的形勢,忽視建立根據地中心區域的堅實基礎,在戰略上分兵冒進,結果不僅喪失了對贛敵實施反攻的戰機,反而導致了井岡山根據地大部被敵占領和第29團的失敗。這就是史稱的“八月失敗”。毛澤東感慨地說:“打仗就如下棋,下錯一著馬上就得輸。”

  經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將集中兵力上升到戰略的高度認識,認為這是紅軍戰勝敵人,改變敵我形勢,奪取戰爭主動權的唯一選擇。他說:“被敵逼迫到被動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復主動地位……要完全達到這種目的,集中兵力、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都是必要的條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毛澤東把集中兵力的必要性概括得非常透徹:一是集中兵力可一戰而勝,改變敵進我退的形勢;二是轉入反攻,改變攻守形勢;三能將戰略防御中的弱者地位,改變為戰役戰斗中的強者地位。

  集中兵力成為紅軍扭轉戰局、轉危為安的法寶。何時集中,如何集中,集中多少,毛澤東胸有成竹,從容調度。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岡戰斗,紅軍面對的是趾高氣揚、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王牌第18師。毛澤東集中了紅一方面軍全部主力共4萬人,攻擊其9000人。第二次反“圍剿”的建寧戰斗,紅軍面對屢遭打擊、驚魂未定、戰斗力不強的國民黨軍第56師7000人。毛澤東只以紅3軍團在紅12軍主力配合下攻城,以1萬多人的相對優勢,就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趙一平(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毛澤東對集中兵力之所以運用得靈活自如,不但由于他總結出了集中兵力的原則,而且因為他明確了集中兵力的目的是打殲敵戰。集中兵力與打殲滅戰,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1932年7月,紅一方面軍主力發起南雄、水口戰役。時任紅1軍團政治委員的聶榮臻回憶說:戰場上“尸橫遍野”,“河溝里的水泛著紅色”,“雙方傷亡之大,戰場景象之慘烈,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所罕見”。這次戰役紅軍擊潰粵軍15個團,但毛澤東卻說:“我們歷來就不歡迎這種勝仗,在某種意義上簡直還可以說它是敗仗。因為沒有繳獲或繳獲不超過消耗,在我們看來是很少意義的”。

  毛澤東要的是殲滅敵人全部或大部的殲滅戰,是解除敵人武裝,剝奪其抵抗能力,摧毀或繳獲其全部或大部武器裝備的殲滅戰。他的名言是:“對于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齊德學(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就需要熟練掌握集中兵力后的具體戰法。毛澤東的原則是: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作戰方向,堅決反對全線出擊,四面應敵和“兩個拳頭打人”。具體打法并不是將兵力堆積一處,而是要分路合擊一個目標,也就是毛澤東說的分進合擊方法。

  蔣介石也非常推崇分進合擊戰法,在中央蘇區的前幾次“圍剿”中,他幾乎都采取了分進合擊的部署,力圖抓住紅軍主力而聚殲之。但他卻屢屢失算,反被毛澤東指揮的紅軍各個擊破。同樣是分進合擊,結果卻截然不同。

  黃迎旭(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分進合擊,關鍵在于合的戰機把握。蔣介石的分進合擊,表面上咄咄逼人,實際上各路缺乏協同,是分而難合。毛澤東的分進合擊,則是密切協同,能分能合,以散耗集,以集滅散,如他自己所說:“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于敵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

  蔣介石手握重兵,在“圍剿”作戰中以幾十萬對紅軍幾萬,但每每都被毛澤東打得大敗,他嘆氣道:“我們十個人不能當一個人用,我們三十萬兵,打不過他們三萬兵。赤匪實在是太厲害了!”

  袁德金(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毛澤東強調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并非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集中兵力。毛澤東所強調的是在運動戰中集中兵力,在具體戰役戰斗中集中兵力打殲滅戰,而在戰略指導上,他不僅不反對分散兵力,而且強調在一定的條件下,特別是在游擊戰爭中,必須分散兵力,發動與武裝人民群眾,建立紅色政權,開辟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正規部隊分散為無數小分隊、武工隊,深入敵占區,發動群眾,開展靈活多樣的游

  擊戰爭。這種兵力分散,不但沒有削弱八路軍、新四軍的力量,反而在游擊戰爭中迅速壯大發展。

  解放戰爭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迅速集中,編成強大的野戰兵團,投入決定中國命運的決戰。此刻,毛澤東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轉變,確定的用兵原則是:“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輔”。

  江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面內戰爆發后,面對美式裝備且兵力占有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重兵集團,究竟如何集中兵力,集中多少,集中后如何作戰方能穩操勝券,毛澤東尚在思索觀察之中。

  1946年7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整編第1師等5萬余人,大舉進攻太岳解放區。陳賡指揮第4縱隊和地方部隊,采取集中主力打敵一部、各個擊破的方針,發起聞夏戰役,以每戰三倍、四倍于敵的優勢,連續攻擊,先后殲滅國民黨軍2個團又3個營。整個戰役步驟清晰,干凈利落,被攻擊的敵軍全部就殲。

  毛澤東接到戰報,非常興奮,立即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將陳賡部隊的作戰經驗通報全軍:我各地部隊亦應采取此種方法,每次集中大力打敵一部,其比例應為三對一,最好是四對一,以求全勝。望將此種戰法普遍教育團級以上將領,是為至要。毛澤東對與國民黨軍主力部隊作戰時集中兵力消滅敵人,有了新的認識,這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先打一部,再及其余,各個殲滅敵人。在陳賡部隊大戰晉南的同時,南線的冀魯豫地區也硝煙四起。國民黨軍集中14個整編師32個旅共30萬人,向冀魯豫解放區大舉進犯。

  毛澤東電示劉伯承、鄧小平:待“第三師兩個旅進至適當位置時,集中全力殲滅其一個旅,爾后相繼再殲其一個旅”。劉伯承、鄧小平集中四倍于敵的兵力,突然發起進攻,首先殲滅該師第20旅,然后殲滅該師師部和第3旅,生擒師長趙錫田,最后轉兵卷擊整編第47師,又殲兩個旅,取得了定陶戰役的全勝,再創“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經典戰例。毛澤東對定陶戰役的進程和戰果非常滿意。

  華國富(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從聞夏戰役到定陶戰役,毛澤東從全面內戰爆發三個月的作戰行動中,不斷總結作戰經驗,不斷深化對集中兵力原則的認識,很快形成了一整套對國民黨軍作戰的新方法,這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蔣介石也重視集中兵力,在每個戰區均投入絕對優勢的進攻兵力,但一到具體戰役戰斗,他則常常是兵力捉襟見肘,結果被解放軍各個擊破。

  溫瑞茂(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戰爭進行近一年時,蔣介石得到了一本解放軍的戰斗手冊,“廢寢忘食,晝夜鉆研,逐字逐句地細心玩味”,覺得悟出一二。他說:“我軍不知采取運動戰,不知主動進攻敵人,只知以穩扎穩打為保存實力、觀望不前之掩飾口號。或株守一地,或陣布長蛇,首尾不能相應,予敵以運動集中、各個擊破我軍之機會。”

  蔣介石立即改變戰法。1947年6月間,他在山東戰場集中6個整編師組成突擊集團,密集靠攏,在不到50公里的正面向前推進,進攻華東野戰軍。

  蔣介石的這種集中進攻,在毛澤東看來不僅不是取勝的戰法,反而是“毫無出路”的表現。毛澤東一語中的:“此

  種戰術,除避免殲滅及騷擾居民外,毫無作用。而其缺點則是兩翼及后路異常空虛,給我以放手殲擊之機會。”

  毛澤東電示陳毅、粟裕等人:“敵正面既然絕對集中兵力,我軍便不應再繼續采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后方之方針。”對國民黨軍進攻正面“無須控制,空費兵力”,用4個縱隊監視即可,主力立即兵分兩路,掃蕩國民黨軍主力的兩翼和后方,“縱橫進擊,完全機動,每次以殲敵一個旅為目的”。這就是毛澤東,氣定神閑,胸懷大度,舉重若輕!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華東野戰軍以4個縱隊在魯中與國民黨軍周旋,用5個縱隊兩路出擊魯南、魯西,放手發動攻勢,大量殲滅分散的敵人,將國民黨軍的后方攪得地覆天翻,直接威脅兗州、徐州國民黨軍的后方基地。蔣介石不得不從魯中戰場抽調數個整編師增援,還是陷入了被動。

  集中兵力,在毛澤東手中是伸縮自如的利刃。到了蔣介石手中,卻變成了沉重難負的包袱。國民黨軍的集中兵力是動則集中、戰則分散。而解放軍的集中兵力則恰恰相反,是動則分散、戰則集中,運動中完成集中,集中時實現殲敵。劉伯承元帥曾將人民解放軍的戰法總結為兩句話:“外線作戰以分進合擊為原則,內線作戰以各個擊破為原則”。

  姜鐵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更重要的是,毛澤東的集中兵力、各個殲敵,是植根于人民軍隊的上下統一、將帥同心,植根于人民軍隊的優良素質、協同精神,植根于人民軍隊勇猛頑強、同仇敵愾。而國民黨軍則是內部矛盾重重,所以蔣介石根本無法真正做到集中兵力,即使集中了兵力也無法做到協同作戰。

  毛澤東把集中兵力這一教科書中的原則神奇般地轉化為制敵韜略。他說:我們是以少勝多的——我們向整個中國統治者這樣說。我們又是以多勝少的——我們向戰場上作戰的各個局部的敵人這樣說,這件事情已經不是什么秘密,敵人一般地都摸熟我們的脾氣了。然而敵人不能取消我們的勝利,也不能避免他們的損失,因為何時何地我們怎樣做,他們不曉得。這一點我們是要保密的。

關鍵詞:毛澤東責任編輯:燕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