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花相似,今年價不同。面對困擾多年的“賞花潮”,武漢大學今年終于“按捺不住”,將賞櫻票價由往年的10元調升至20元,一時間引發社會熱議。
20元門票擋不住數萬賞櫻客
“只有來過武大,才能體會‘三月賞櫻,唯有武大’的意境。”17日,來自廣州的林女士一家三口不遠千里來到武漢大學,花60元買了3張票入園賞花。雖然下著雨,但林女士一家人還是興致盎然。
像林女士這樣的游客還有很多。據武漢大學工學部入口賣票學生介紹,僅這個門口一天就賣出數千張票。武漢大學校保衛處粗略統計,周末一天進入校園的游客大約有5萬人次。
人潮,成為武大每年陽春三月揮之不去的煩惱。從2002年起,武漢大學櫻花開放時節門票價格定為10元。十多年后,學校又將門票價格翻番。校方稱,漲價主要是限制人數,分流人潮,維護校園秩序。
武漢大學校辦主任錢建國介紹,每年武漢大學都會迎來“賞花潮”,學校周邊交通堵塞,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去年賞櫻期間,數萬名游客涌入,把校門口堵得水泄不通,武漢公安局出動幾百名警力維持秩序。
“噪音、擁擠、垃圾,除了這些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困擾,還有被盜、被偷窺的潛在風險。”武漢大學法學院一位大二女生抱怨說。
漲價背后,或多或少透露出師生們的幾分無奈。大約500名頭戴小紅帽的志愿者手拎塑料袋隨時撿拾垃圾,幾乎每一棵櫻花樹都被警戒線圈起來,一些游客伸手拉扯花枝,更有甚者干脆爬到櫻花樹上拍照……
很明顯,上漲的“花價”并不能攔住游客的熱情。“既然一心想到武大看櫻花,票價就不是問題。”從北京特地趕來的蘇先生已是第四次來武大看櫻花。
火爆的“櫻花經濟”
并不是所有武大學生都為櫻花而煩惱。走在校園內,隨處可見大學生兜售各種與櫻花有關的商品。明信片、布藝花枝、櫻花蠟燭、書簽等琳瑯滿目。有的女學生還穿上有特色的民族服裝,只要買她的商品,都能與其合影。“早在櫻花開放前幾周就備足了貨。一天能賺200多塊錢,還能鍛煉口才。”武大的女生林麗說。
大學校內爭搶“櫻花經濟”蛋糕,校外商家也不示弱。武大校園周邊八一路、珞獅北路餐廳中午和傍晚幾乎家家爆滿,有的商家還特別推出“情侶套餐”,就餐贈送武大賞花門票。學校周邊快捷酒店早在一個月前就被預訂一空。
武漢大學櫻花逐漸成為武漢“形象大使”。早在櫻花開放前,當地旅游部門就開始盤算“櫻花賬”。
今年1月底,武漢市旅游局聯合媒體發布“中國高鐵賞花路線圖”。在當天發布會上,導游繪聲繪色講解武漢大學的櫻花美景,令人神往。
3月初,武漢市旅游局在廣州舉辦“新花城”旅游推介會,面向市場推出以“櫻花”主打的系列旅游產品。武漢市旅游局借機向廣東市民發出邀請,在當地旅行社的配合宣傳下,千人高鐵團“進軍”武漢。
賣票是“最壞的辦法”
近年來,武漢大學每每因“美麗的煩惱”而遭社會質疑:一問收費是否合理?二問費用流向?三問收支能否公開?對于這些問題,武漢大學的回應幾乎每年如一:“大學不是公園,大學有難處,門票收入用來‘以花養花’”等等。
其實,武漢大學的遭遇并不是個例,清華、北大、廈大等著名高校也飽受游人困擾。尤其是在一些景區漲價后,大學象牙塔成為游客眼中的“免費勝地”。面對不斷涌入的人潮,一些學校在堅持免費開放的同時,采取了網上預約、憑證入校等措施。
有沒有一種方案,能讓社會游客和大學雙方都滿意?有學者認為,校園收取門票,是解決問題“最壞的辦法”。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馮桂林說,校園歸校園,商業歸商業,兩者不能直接結合在一起。收費參觀,就意味著具備了企業化經商的屬性,這與大學精神格格不入。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別敦榮認為,賞花潮并不一定是壞事。游客涌入大學校園,一方面給校園帶來壓力,另外一方面也能為學校帶來口碑。他說:“作為公益大學,收門票本身有些欠妥當,漲價的做法更顯得簡單化。學校不僅要跟進配套服務,還要引導游客多了解校園文化,校園背景,提高大學美譽度。”
武漢市政府“賞花游”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處長曹冬發認為,武漢大學遭遇“櫻花劫”,地方政府應主動解圍,采取游客分流。他建議,既然游客為了“花”而來,地方政府就應多培育類似景點,把客流從城區大學引導到周邊郊區,把賞花和鄉村休閑度假游結合起來,促使“大學一日游”向“郊區深度游”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