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民工禁止入內,違者罰款二百”!據武漢當地媒體報道,在武漢市某小區一座廁所圍墻上寫著這樣一段告示語。此事一經報道立即引起網友熱議。有網友稱,告示語背后的冷漠比春寒更為“料峭”。
雖然報道中稱“標語是由修建廁所的婆婆所寫,主要為方便附近廠房的員工使用,罰款200元并未實施過”,但這樣的解釋顯然難以讓人滿意。這件事也讓人不禁想起前不久的兩則新聞:重慶一位農民工坐地鐵時有座位不敢坐,硬是蹲了13站,因為他怕弄臟了座椅招來白眼;公交車上,一名時髦老太公然呵斥身旁的農民工,嫌他穿得“臟”。
作為廁所的修建者有維護廁所環境和管理的權利,但這種以身份為標準的告示語,折射了冷漠背后的歧視心理。從深層次看,這是巨大城鄉差別造成的制度隔閡和人情鴻溝。
今年兩會上,城鎮化是一個熱點話題。許多代表委員提出,城鎮化不只是建廣場、蓋房子,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墩ぷ鲌蟾妗芬仓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要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
許多年來,農民工建設城市、服務城市,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始終只是城市的暫住者,并沒有享受城市發展更多福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不但把農民工擋在城市的便利和美好生活之外,久而久之更形成了一些“城里人”的優越感,用網友“默默”的話來說,那是“一種可悲的傲慢和偏見。”
在追尋“中國夢”偉大理想道路上,需要關注每一個個體的夢想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更應關注社會公平,其中即包括分配的公平、機會的公平,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待,心與心之間的理解寬容。如果說逐步縮小城鄉差距還需要一個過程,那么在日常公共生活中,多一份尊重,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關心,少一些冷漠,無疑會形成一種正向的力量傳導。(記者 姜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