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記者采訪贊比亞官員的視頻今日在網上走紅,獲得數萬微博網友關注和轉發。視頻中,一位男記者和贊比亞官員對答,網友稱其“發音夾雜方言腔調,語法存在中文思維痕跡”,掀起了一場關于“中國式英語”的爭論。有人說,這是中國英語教學僵硬呆板的表現,有人說,只要能溝通,“中式英語”又何妨?
網友“小橋流水”說:“看了這個視頻,我突然對自己的口語自信了。”網友“流星雨rain”說:“記者一開口,世界都安靜了。但是老外居然聽懂了,還真難為他了。”網友“木瓜牛奶”說:“聽了這發音,我跪了,氣死英語老師啊。”
記者觀看此視頻時發現,視頻中記者一共用英語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What is your view about Five BRICS Countries?”第二個問題是“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第三個問題是“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Zambia in development”?其中,“how do you see”成為了網友吐槽的另一個雷點。有網友質疑:“這幾個單詞對應的中文是“你怎么看”,明顯是中文思維,不會是用漢語拼音對照來學英語的吧?”
網友關于發音和語法是否準確的吐槽,讓人不由聯想到許久以來關于中國英語教育的討論。英語是中國大學入學考試的考核科目,也是研究生招錄考試的必考科目。有專家認為,我國英語教學遵循標準化的教學和考試模式,教學與應用脫節,一個普遍現象是筆頭能力強于聽說能力,應對考試的能力強于社會交往能力。
除此之外,參加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公務員招考等也要考英語,英語考試作為升學和職稱評定必須通過的“門檻”,讓英語教學更朝著“行政評價”方向演變,很多人的學習目的更具功利性,而非為了提高語言能力。
網友“正能量快來”說:“很多人可能過了四六級考試,卻不會交流,張不開口。英語在中國快淪落成考試工具了,這樣的語言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
一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對記者說,在國內的課堂上,他的語法知識學得頭頭世道,到美國時甚至可以犀利指出外國老師的語法錯誤;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卻遭遇無法與人溝通的困境。“我剛到美國甚至無法跟別人交流,在國內學的英語與實際交流中的英語差距太大。在國內,很多英語教學都是采取‘灌輸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這跟‘應試教育’的慣性有關。”
今年兩會期間,有專家建議,中小學應該將英語作為選修課,大學招生時也應采取更多元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職業發展規劃來決定是否學習英語。很多網友非常認同這個建議。對于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來說,深入和標準化的學習非常重要,對于他們考量的標準也應該嚴格。但是對于把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的人來說,能夠無障礙的交流,目地則已經達到。
所以有一部分網友堅持認為,熱傳視頻中的英語對話其實無可詬病,只要交流無障礙,“中國式英語”也并無不妥。“語言就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本來就不是用來比高下的。在日常社會交往中只要能相互聽懂或領會對方就達到交流目的,這就是語言的本質。(記者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