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龍欲捐贈徽派古建筑給新加坡一所大學的消息發(fā)布后,在網(wǎng)上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和爭議。
4年前,國際影星成龍曾向媒體透露,欲將他早年收藏的總價值過億的徽派古建筑,捐給新加坡一所大學,并表示已在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實地察看擬捐古建筑的安置地點。我想,成龍此舉有很大成分是取決于新加坡積極的辦事態(tài)度。
就在成龍捐古建筑微博發(fā)出后的短短一天時間內(nèi),便引起了眾多網(wǎng)友的關注和討論,不少網(wǎng)友希望成龍能夠改變心意,讓安徽古建筑留在中國。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可以理解,自家的東西要送給別人,難免會心中不痛快。可如果沒有成龍捐贈徽派古建筑這么一出戲的上演,又有多少國人意識到寶貝的存在?又有多少國人覺得該去珍惜?
這反映的是國人一種普遍的心理:東西要送出去了,不再屬于我們了,才知道珍惜。要是一直放那就會被冷遇,沒人想起來去愛護。這是一種糟糕的處事態(tài)度,我們意識淺薄以至于不作為,而當事物有了新歸屬的時候,又開始心里不平衡,覺得那本該屬于我們的東西不該成為他人囊中之物。
當美好的事物還在身邊的時候,人們可能不覺得那是值得去努力得到或挽留的東西,等到機會落入旁人之手,又覺得很可惜不能接受。在一切成定局之后,再來呼吁未免晚了點。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通過這件事去反思,然后從每個人開始,對身邊每件應該做的事都去付之行動,要培養(yǎng)未雨綢繆的意識,在好東西未被送出去之前,就應該認識到它的珍貴,就應該有所作為地將其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