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做空中國第二輪”正在悄然醞釀。而此次與“做空中國第一輪”使用的是同樣的理由——地方債務風險,不同的是,不再直接叫嚷“做空中國”,而是拿問題說事兒,先把口子扯大,然后制造國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使之控制輿論制高點,并讓你有口難辯。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外資金融豪客已經在香港股市布局“空單”,而標的股票則是中資銀行股。這樣的情況在去年年初“做空中國第一輪”的醞釀當中,我們已經看到過了。當時,華爾街做空勢力高調唱空中國房地產業,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泡沫,并會在去年第三季度破滅。但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弱化,加上銀監會、央行分別制造了中國地方債務風險的輿論環境,而且兩家機構在數據上說法不一,結果向做空勢力提供了絕對有利的做空證據。一時間,在地方債務風險不斷被夸大的喧囂中,中資銀行股、藍籌股、資源股一同在香港被大肆做空,同時A股慘跌。之后,國家審計署出面澄清數據,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絕無銀監會、央行所說的那么嚴重,而給出10.7萬億元的數據;同時,中央政府及時轉變經濟政策,減緩了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這算是平息了一場做空風波。
不過,歷史多次證明,國際金融勢力具有強大的耐心,他們會一波強似一波地玩,最后玩一個一瀉千里,直至把你玩垮。現在,麻煩又來了。
第一,去年中國政府再次啟動經濟財政政策,以大量開工政府項目為依托,護盤中國經濟。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會繼續加大地方政府債務?我們沒有獲得明確的官方數據。能夠聽到的是銀監會不斷給商業銀行發文件,不許地方平臺貸款擴張,但到底擴張了沒有?無從知曉。第二,中國經濟再次面對萎縮狀態。政府為經濟增長滑坡著急,一次又一次增加政府投資,但金融主管當局卻反其道而行。貨幣剛剛稍寬一些,立即又收,使得中國經濟永遠擺脫不了不良循環。尤其在極其敏感的時期,稍有緊縮動作,以民間資本為核心的中國經濟主動性增長動力立即出現新一輪弱化。第三,去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國金融開放程度驟然提速,這為金融巨頭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綜合起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惠譽、穆迪兩家評級機構已經開始下調中國主權債務評級,理由就是中國地方政府或有債務說不清。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開始揪住中國地方債務透明度不高的問題指責中國,國際金融巨頭也開始紛紛調降中國銀行業幾乎所有股票的價格預期,而實際已經有做空豪客開始在香港埋下空單。
打從中國前財政部長項懷誠“博鰲年會”期間稱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高達20萬億元起(超出國家審計署10.7萬億元的數據近一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再次被各方議論,而且越演越烈。人們幾乎已經忘記了10.7萬億元這個權威數據。
實際上,對此我們一直又氣又急。氣的是:有關部門的政策沿襲錯誤,正在強化債務危機;急的是:如果不能盡早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中國必將成為美國金融危機的買單者,而國民將是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