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發生的四川雅安7級地震和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都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上。這個地區歷史上就是地震的多發區,那么這里為什么會多發地震?
龍門山是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的界山。兩億年前,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并向歐亞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開始上升,喜馬拉雅山脈誕生了。而與此同時出現的還有位于青藏高原邊緣的那些地質斷裂帶。龍門山就代表著青藏高原和東部地塊的相互作用。每年龍門山相對于四川盆地都有1到3毫米的相對運動。龍門山的運動表明了青藏高原正在向東移動。一旦遇到了堅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攔,它們之間就會發生較為強烈的碰撞,結果直接導致了地震的發生。
龍門山主中央斷裂帶,西南起于瀘定附近,向東北經寶興、汶川、北川、青川入陜西境內,長500余千米,呈西南向東北展布。根據《四川地震全記錄》一書記載,近三百年來,龍門山-岷山斷裂帶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23次,其中6.0-6.9級地震15次,7.0-7.9級地震6次,8.0級地震2次。現將主要部分列表如下:
科研人員曾指出龍門山斷裂西南段有大震風險
五年前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科研人員對龍門山斷裂帶的地質活動做了很多監測。其中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龍門山斷裂西南段存在大震風險。
比如,在今年1月出版的《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秦向輝等人在《龍門山斷裂帶西南段現今地應力狀態與地震危險性分析》一文中指出,通過對比分析2003年、2008年和2010年在寶興、康定地區4個鉆孔的水壓致裂應力測量資料,結果表明:龍門山斷裂西南段,尤其是斷裂西南端部的康定地區,地震后仍然積累有較高的地應力。龍門山斷裂西南端的最大水平主應力已經達到斷層活動應力臨界下限值,斷裂活動進入臨界狀態,未來具有發生逆斷層活動的可能性。結合地應力測量結果、地震地質等資料認為,龍門山斷裂西南端具有潛在大震危險性,值得重點關注和研究。
從秦向輝等人的研究結論來看,他們明確指出了龍門山斷裂西南段特別是西南端部有大震風險。與此次雅安蘆山地震的結果對比,他們只是更強調了同處西南端部的康定地區,而沒有重點強調相距不遠的寶興、蘆山地區。
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也表示,早在五年前他提交的政府內參中就指出,汶川西南100公里左右的寶興一帶可能發生7級左右的強余震。陳運泰認為,從震源位置、震源機制和震級大小看,蘆山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強余震,是汶川大地震的破裂向西南方向的發展。(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