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道,闖孤島,一場場營救生命的接力在廢墟上展開——人民的安危永遠是子弟兵最大的牽掛
與時間賽跑,和死神抗爭,全力搶救受困群眾,全力救治危重傷員……
從四面八方匯集災區的部隊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近平主席的決策指示,奮不顧身,攻堅克難,打通了一條條生命通道,創造著一個個生命奇跡。
“快救人啊!”20日上午,從蘆山縣城金花社區傳來的陣陣呼救聲,把縣武警中隊20名官兵召喚到了廢墟前。
居民趙建忠說,他的妻子和孩子被埋了。官兵們迅速展開搜尋,在一處殘缺的墻體下發現了趙建忠的妻子和女兒。
突然,余震襲來,墻體猛烈搖晃。官兵們全然不顧,爭分奪秒清理砂石瓦礫……20多分鐘過去,母女被成功救出,迅速送往雅安市人民醫院。
在蘆山縣、寶興縣、天全縣,在龍門鄉、寶盛鄉、雙石鎮……一座座村落里,一處處廢墟上,閃耀的軍徽給受災群眾帶來了生命的希望。黃金72小時內,抗震救災官兵救治傷員2800多人,協助安置轉移群眾2.4萬余人……
生命大于天。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作出百倍努力;只要有一點可能,就絕不輕言放棄。
腹腔出血、脾臟破裂、肋骨骨折、失血800多毫升……20日23時50分許,12歲的女孩高詩琴被送到設在蘆山縣人民醫院廣場的解放軍第42醫院救護隊時,已經生命垂危。
情況危急,必須立即實施手術!醫護人員在野戰手術車里與解放軍總醫院兩位專家遠程會診,緊急協調600毫升O型血。
這是在地震災區施行的第一例重癥手術。從午夜到次日凌晨3點,4名醫生接力奮戰4個小時,渾身都被汗水濕透,終于將高詩琴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
20支醫療隊進村入戶,全軍頂級專家匯聚災區。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科學的施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
位于雅安的解放軍第37醫院,被災區群眾形象地稱為“生命接力站”。自地震發生以來,先后有200多名傷員在這里經過緊急救治后,被及時送往后方醫院。
在最危險的地方,在最緊急的時刻,在最關鍵的環節,人民子弟兵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英勇頑強、晝夜奮戰,保持旺盛斗志和持續戰斗力,把希望和溫暖送到災區群眾心中。
震中龍門鄉通往寶盛鄉的公路20日夜突遇塌方,道路中斷。數十名傷員正等待外送,一輛輛滿載救災物資的汽車排起了長龍……
災情如火,必須全力搶通!武警交通一總隊100余名官兵連夜投入戰斗。強光泛光燈穿透厚厚的夜幕,將塌方區照得通亮。地震引發大規模塌方,巨石遍地,最大的足有30立方,約45噸。
“裝載機無法清理,必須采取空壓機鉆孔,實施爆破作業,將巨石化整為零!”副總隊長馬繼武果斷下令。20分鐘后,隨著幾聲巨響,硝煙四起,飛石滾落。隨即,大型挖掘機、推土機迅速開進,隆隆轟鳴聲中,“生命通道”被迅速打通。
21日中午,武警交通三支隊六中隊官兵正在奮力搶通從寶盛鄉到玉溪水庫的公路,突然發生強烈余震,近百方碎石從山頂砸落。
“危險,快跑!”為保護過往群眾,工程師宋永科和下士燕凱凱被滾落的飛石擊中。宋永科頭部受傷不省人事,燕凱凱墜下路基脊椎受傷……
鮮血灑落,人民子弟兵把對黨的忠誠,對受災群眾的深情大愛,寫在了災區的大地上。
蘆山地震災區山高溝深、地形復雜,快捷高效的空中運輸成為最為可靠的生命通道。
在生命救援黃金72小時中,空軍累計出動飛機飛行95架次,共空運人員600多人、物資120多噸。成都軍區陸航部隊出動20多架直升機,飛行上百架次,搶運了大量傷員和救災物資,在搶救生命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科學用兵、專業用兵、重點用兵,抗震救災聯合指揮機構精干、合成、高效,成都軍區、空軍、武警部隊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分工負責、密切協作,攻克一道道難關,突破一個個險阻,充分展示出“能打仗、打勝仗”的過硬素質。
——這是一個“透明化”的救災戰場。北斗衛星、預警機、遙感飛機、偵察直升機、夜視儀、數字地圖、水文氣象……構成了高空、中空、低空全覆蓋的情報信息網,為指揮部快速決策、合理用兵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是我軍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一次檢驗。工程、防化、陸航、交通、水電、醫療、防疫、心理和法律服務……各專業兵種力量匯聚,占了抗震救災總兵力一半以上,在一個個關鍵節點上發揮了特殊的重要作用。
——這是人民軍隊專業救災裝備的集中展示。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野戰炊事車、應急供電車、防疫消毒車、野戰衛星轉播車……各式專業裝備大顯身手,救災部隊的機動速度和救災效率大大提高。
進村入戶,全面覆蓋;搶運物資,爭分奪秒;防疫消毒,不留死角……人民子弟兵想盡一切辦法,動用一切手段,排除一切困難,和災區廣大群眾并肩攜手,共同譜寫萬眾一心抗擊災難的動人篇章。
你是誰,為了誰,一個個生死與共的故事在災區傳頌——人民的笑容永遠是子弟兵最美的夢想
缺糧、缺水、缺帳篷,重災區寶興縣一度交通中斷,救災物資告急。
成都軍區聯勤某分部緊急派出20輛大型運輸車組成車隊,繞道汶川,翻越夾金、巴郎兩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經過27個小時連續奔波,終于在24日將100余噸帳篷、大米、方便面、礦泉水等急需物資送到受災群眾手中。
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陽的光輝,一車車物資展示的是人民軍隊愛人民的魚水深情。
一切以大局為重,自覺在大局下行動。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自覺服從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的領導,部隊各級指揮員相應參加地方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軍隊救災工作始終在地方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有序進行。
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堅強的戰斗堡壘,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就是一面高揚的旗幟。
抗震救災部隊中,數十名將軍、數百名師團職領導干部,始終戰斗在最艱苦危險的點位、情況最復雜的地區、矛盾困難最突出的地方。
地震發生前一天,成都軍區總醫院政委姚榕的母親剛住院。他含淚道別躺在病床等待手術的老人,義無反顧帶領首批醫療隊空降到受災嚴重的太平鎮。
開設緊急救治點,帶隊進村入戶巡查問診,組織危重傷員搶救……幾天來,姚榕忙得吃不上飯、睡不了覺,更難有時間與母親聯系。
醫護人員說,也許是對母親的情感補償,在救治的眾多傷員中,姚榕對與母親年紀相仿的老人格外親切和體貼。
類似的動人故事在災區的生命營救中比比皆是:為了讓更多的傷員和家屬住進帳篷,解放軍第37醫院政委雷輝剛睡到了卡車上;在拍客鏡頭中,一位女軍官深夜在帳篷外抱哄一名震區嬰兒,被網民稱為“最美解放軍媽媽”;成都軍區某部軍官卓佳隨部隊參加救災,他的新娘完成了“一個人的婚禮”,他們雖有遺憾卻得到了來自社會的共同祝福……
四川省省長魏宏說:“真不愧是人民的軍隊,永遠把人民的利益舉過頭頂,唯獨不考慮自己。”
震后的殘垣斷壁,處處涌動著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深情。
震后第二天,蘆山縣龍門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顫巍巍地來到設在蘆山縣城的四川省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尋找恩人。
震后不到1小時,一名身著迷彩服的戰士冒著余震把她背下了山。老人還未來得及問小伙子的名字,這名戰士就轉身沖進了搶救被埋壓群眾的隊伍中。
憑著地震時慌亂的記憶,老人怎么也想不起恩人的模樣:“我只記得娃兒穿著迷彩服,他的名字叫解放軍!”
雅安,是紅軍長征時經過的地區。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就因當年紅四方面軍在此戰斗過而得名。
紅軍村來了紅軍連。23日下午,震區下起了雨,第13集團軍某團紅軍連緊急趕赴這里執行搜救傷員和安置群眾任務。
“一排負責搜救傷員,二排、三排負責搭建帳篷……”官兵們跳下車,立即分頭行動。雨越下越大,一頂頂帳篷出現在開闊的紅軍廣場上。
3個小時后,連片的帳篷中,升起了縷縷炊煙,生活的希望在災后的紅軍村重新點燃。
“解放軍來了,我們有希望了!”災區群眾的這句話印證著一個事實:災難面前,子弟兵永遠是人民群眾值得信賴的力量。
21日下午,暴雨欲來,救災部隊將130頂帳篷讓給龍門鄉紅星村群眾。更讓群眾暖心的是,當他們向部隊致謝時,得到的回答是:“你們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咱們就是一家人!”
就在離這些“帳篷村”不遠的地方,有一位101歲的老人紀季氏。老人清楚地記得,78年前紅軍長征經過蘆山時曾住過她家。紅軍幫她家劈柴、掃地,臨走時還幫她把水缸加滿。
“紅軍的隊伍又回來了!”經歷了多次自然災難的紀季氏,飽經滄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沒想到,受了災還這么巴適!”(當地方言意為“舒服”)
人民的笑容,永遠是子弟兵最美的夢想。人民軍隊與災區群眾生死與共,心手相牽。經歷了強震浩劫的大地,正逐漸恢復生機。
龍門鄉隆興中心學校的帳篷上,到處是孩子們自發寫下的心語——“感謝解放軍叔叔!”“解放軍,最可愛的人!”“長大了我也要當解放軍……”
孩子們的朗朗書聲響徹山川,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如帳篷外的陽光一樣明亮。
官兵們的誓言,刻寫在災區的每一寸土地:我們永遠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人民日報 記者 蘇銀成 新華社 記者 賈永、李宣良 解放軍報 記者劉聲東、陳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