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郭旭東。翟愛辰攝
【勞動者風采】學會欣賞自己的工作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華北油田職工郭旭東
□河北日報通訊員趙洪皋劉庭偉記者段麗茜
初見郭旭東,一個鮮明對比讓筆者印象深刻:閑聊時,他默不作聲;談技術,他滔滔不絕。
“鉆研一個事兒,就要干到底。”一句話,詮釋了華北油田公司第四采油廠興九天然氣處理站站長郭旭東幾乎年年獲獎的原因。
工作30余年,郭旭東與同事一起進行技改革新,完成涉及天然氣、管線設計等8個專業15項創新成果,其中6項獲得國家專利,累計創效1422.11萬元;他多次獲得公司技術能手、廠勞動模范等榮譽。
身為華北油田公司勞動模范、技術能手,省第二屆十大金牌工人、省五一獎章獲得者,默默工作的郭旭東贏得了肯定與尊重,今年,他又獲得了一枚沉甸甸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好之、樂之,工作30余年,成為5個專業的行家里手
在興九站,提起郭旭東,很多人都要反應一下是誰,但提起“郭三寶”,幾乎無人不曉。一天到晚除了干活,鋼筆、本子、電腦不離手,這三個用于技改創新的寶貝也成為郭旭東外號的由來。
郭旭東2008年調到興九站,2009年6月份,興九站就開始改擴建,一邊是站內老設備的淘汰、拆遷,一邊是新氣井的建設、搶投產。到這里時間不長的郭旭東,看著新工藝流程圖兩眼一抹黑。“工藝流程就像一張網,如果一個點不明白,就不敢動任何一個閥門。”面對新工藝,郭旭東天天扎在單位,邊干邊學,筆本不離手,發現問題,或總結了一點兒經驗,都隨手記下來。
當年11月份,新投產的興9-11井沒能實現自噴生產,他和4名同事在寒風中對現場30個生產數據實時錄取、監控,摸索規律。經過18天對600多組數據參數的研究探討、篩選論證,他提出利用興9-6井的合理位置,將自產的高壓天然氣接入能量不足的興9-11井,實現連續氣舉生產。工藝技術改造完成后,當年增效582.54萬元。
靠著一股琢磨勁工作30余年,他從事過電工、汽車改裝、維修工等8個職業,擁有5個職業資格證書。
1981年從華北油田技工學校內燃機修理專業畢業后,分配到井下作業公司,“內秀”的郭旭東在工作的第三個年頭,就獲得機修廠輕工技術比賽第一名。因工作需要,他先后從事過電工、物資配件調運員、汽車改裝、輸氣工等職業。崗位變動沒減弱他對內修專業的興趣,反而為他技改創新積淀下了豐厚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想到哪記到哪,然后再到電腦里匯總,時間長了一個技改項目就成形了。”只會聊技術的郭旭東說,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工作,才會不斷回味,回味中才會發現問題,不斷提高。
愛心、耐心,8名徒弟成為工人技師,12個項目獲國家級認證、省部級獎勵
興九站的小餐廳不大,但是一廳兩用。里面有個投影儀,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也是大家坐在一起學習討論的時間。
打開投影儀,點擊安全教育文件夾,電氣安全、危險化學品常識、警示教育等視頻分門別類。“這都是我從網上下載的,站里員工倒班,集中培訓不能天天搞,吃飯時放著短片,有時聽著聽著,大家就會討論起來,輕松,也促進了安全生產。”郭旭東說。“作為操作員工我們可以缺文憑,但是決不能缺知識;可以缺職稱,但是決不能缺技能。有知識有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擔當起崗位職責。”郭旭東自己堅持“充電”,也重視培養新生力量。
工作之余,郭旭東擔任著站內培訓師的角色。徒弟付國艷和周霞連續兩次參加廠操作員工技能比賽,成績都不太理想。郭旭東和她們一起查找原因,開展“三個一”培訓,帶領她們每天走一遍生產工藝流程,每周畫一張工藝流程圖,每月檢驗一次學習效果。經過一年備戰,在之后的廠內操作員工技能競賽中,小付和小周分別獲得了輸氣工第一名和第二名。研究生王金鳳工藝理論功底扎實,但生產實踐經驗和方法欠缺,郭旭東讓她從最基本的崗位操作學起,兩年來,他們邊探討、邊研究、邊實踐,先后完成了“天然氣凈化處理工藝流程改造”等5個生產難點課題的攻關,其中兩項已獲得國家專利認證。
從只會挑毛病到自己會修會干,如今他的8名徒弟已經成長為工人技師,12個項目獲國家級認證、省部級獎勵。
隨著老油田進入開發后期,采油四廠地面采油、采氣、注水和集輸系統老化嚴重,生產運行成本不斷增加。為此,郭旭東主動和其他5個基層生產單位的14名技能專家,于2010年成立了采油四廠技師創新團隊。兩年里已完成涉及采油、外輸、卸油、加熱、凈化、維修和化驗7個崗位的節能挖潛項目21個,累計節約資金55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