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把愛車送到4S店維保,貴是貴,圖的是個放心。誰料想,本以為放心的地方,卻遭遇機油更換偷工減料,保養產品巧言忽悠,配件以次充好……
“新華視點”記者日前調查發現,一些4S店存在維保“黑洞”,吞噬著車主利益,更吞噬了行業誠信和品牌形象。
偷工減料:機油更換玩截留
南昌市南京東路汽修城聚集了上百家私營汽修店。萬師傅曾在3家4S店修過車,后來自己開汽修店。這兩年,他每隔兩三個月就要在店里進行一筆固定交易:從4S店員工手里50元收購品牌機油,每次收三四十桶,賣給客戶的單價為80元,4S店銷售單價為120元。
機油的來源其實很簡單,一桶機油國家標準計量4升,一般車輛換機油只需3.5升,剩下0.5升多數車主不愿帶走,成了汽修師傅的“免費午餐”。在利益驅動下,一些人為“攢機油”,不惜少抽廢油或少加新油,一個月下來也積少成多,車主很難察覺。
這條交易鏈上,員工、小修理廠、去小修理廠修車保養的車主和4S店均能得利,“買單”的是在4S店花高價做保養換機油的車主。“4S店售價越貴的機油,利潤空間大,店主越愿意收。這在業內挺普遍的,只要店主有需求,大至電腦主板、小至螺絲零件,4S店員工都能把正廠材料弄出來。”萬師傅直言不諱地說。
記者隨機走訪了多家小汽修廠,發現這樣的“地下交易”金額少則數百元,多則上萬元。
目前,南昌市共有80多家4S店和數百家中小汽修廠,這種“地下市場”日漸形成,極大威脅車輛安全,損害車主利益。
巧言忽悠:保養產品藏“貓膩”
記者調查發現,在汽車保養產品上玩“貓膩”才是業內真正的“肥肉”。
10年前入行搞汽修的小萬師傅對4S店濫用汽車保養產品有切身體會。
“新車從第一次保養開始,前臺接待員就會各顯神技不斷向車主推介保養產品如汽油添加劑、油箱清洗劑、油泥清洗劑……原本兩三百元一次的5000公里換機油保養,多加兩小瓶保養液,價格就翻了一倍。”
據了解,汽車保養產品的成本非常低,一些清洗劑成本價只要幾十塊錢,一入4S店便以三四倍的價格賣給車主。小萬解釋了其中“玄機”,前臺接待員均有銷售任務,如成功售出一瓶100多元的油泥清洗劑,接待員、修理工、銷售經理均可提成10元,4S店也要提成三四十元,最后買單的是不明真相的車主。
“汽車保養產品多數是不必要的,就像病人看病醫生過度診療的道理一樣。”小萬坦言道。
以次充好:汽配產品頻“變臉”
記者佯裝成4S店銷售經理考察市場,來到一家經營各知名品牌汽車的中型汽配店。一位姓秦的店主心領神會,“不管你需要什么配件我們都能滿足,絕對保證是原廠貨或高仿貨,按4S店售價開發票,加收4個點稅錢,一月一清。”
由于涉及“商業機密”,秦老板拒絕透露合作過的4S店名稱及每月交易金額,“給4S店送貨在汽配行業很平常,好一點的送高仿貨,黑一點的送副廠貨。透露出去名稱等于自斷財路。”
秦老板說的高仿貨是指質量還不錯的仿制件,與正廠件售價較接近,而一些質量沒保障的副廠貨,差價可能在數倍。
某國產品牌的汽配店店主羅老板告訴記者,4S店最常見的以次充好部件是保險杠、水箱、水箱支架以及一些裝潢裝飾件、塑料件,使用這些配件風險小、利潤高。例如前后保險杠,即使裝上副廠件一噴漆,車主也發現不了。有些汽配店甚至60%70%的業務量都來源于4S店。“越是小汽車品牌,這方面管理最松;越是到市縣一級,地下交易越普遍。”
漁利車主:監管乏力需改變
由江西省消協和運管部門開展的一項針對4S店的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4S店的維修質量和誠信問題突出。
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江西歐亞奧迪4S店服務經理鄧祥杰感慨地說:“經歷這一輪世界經濟低迷期,國內汽車需求遠低于供給,度日維艱。”
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汽車生產商為維護品牌形象,在投資、運營、宣傳等方面對4S店要求較嚴,僅建店一項,前期投入至少在千萬元以上;一些4S店紛紛提高建店形象標準,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據了解,與七八年前相比,這兩年4S店員工收入水平基本沒增長,人員流動頻繁,為留住員工,對一些違規行為也“睜只眼閉只眼”。這些成本、壓力最終會使4S店及員工放松管理和自我約束,通過各種方式漁車主之利。
江西省運管局車技處處長龔俊吉介紹說,目前交通主管部門對于4S店最有制約力的只有汽修資質許可一項。采訪中不少車主建議政府盡快建立完善配件追溯制度、行業誠信監管制度等,加大4S店及員工的侵權成本,切實維護消費者利益。消費者也要提高識別能力,不要盲目迷信4S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