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曾搭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發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但因為整個探測器失控而損失
“我國自主發射火星探測器一定要抓緊,再等下去,留給我們的空間不大了。”中科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一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一見面就這樣說道。
葉院士的話不無科學道理:地球和火星都繞著太陽轉,因而選擇兩個星球靠近的時候發射,整個轉移軌道消耗的能量最少,這種時機每26個月才有一次。
深空探測的核心是資源
太空的高位置資源、環境資源、物質資源和信息資源,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葉培建介紹,深空通常有從無線電和航天兩種定義。國際電聯從無線電角度定義的深空,是距離地球200萬公里的太空;而不同國家從航天角度對深空的定義則稍有差異。
在我國,月球及月球以遠的太空為深空;歐洲則是指脫離地球引力場,進入太陽系空間和宇宙空間的探測。不論如何定義,深空探測主要內容包括,除地球之外,對太陽系的空間、各個行星及其衛星、小天體(主要為小行星和彗星)的深入探測和天文觀測。
“地球上的事情都還沒有處理好,為什么要研究太空呢?”
葉培建經常遇到這樣的提問。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資源。”葉培建進一步解釋,太空有四大資源:高位置資源、環境資源、物質資源和信息資源,這些資源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相對地球環境,空間環境具有高凈化、微重力等特點,這對制藥、冶金、提純等有巨大幫助。”葉培建認為,深空探測能力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綜合表現和國家能力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占據了太空,誰就主宰了世界。”
在葉培建看來,深空探測對了解宇宙的形成,以及太陽系,地球生命的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深空探測可以解答地球如何起源與演變,行星和太陽系究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人類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地球的未來將如何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