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市農民蔡增旺:“傾家蕩產”發明秸稈收獲機
在河北省衡水市深州雙井經濟開發區張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農民發明家,他發明的多功能秸稈收獲機,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割秸稈的效率,讓養牛專業戶更快地獲得新鮮秸稈。這個人叫蔡增旺,他將花費5年時間歷經3代改造的多功能秸稈收獲機,取名“食草大胃王”。 為搞發明賣掉100多頭牛 今年41歲的蔡增旺,曾經是當地有名的養牛大戶,養殖規模一度達到100多頭牛。牛越來越多了,而常食用的玉米秸稈青貯飼料,不能及時供應,讓蔡增旺犯了愁。雖然玉米聯合收割機大大降低了農民收獲時的工作量,而老百姓收割秸稈,卻仍基本用手割,“要想提高飼料供應速度,就必須提高農民收割秸稈的效率”,這個想法讓他走上了發明的道路。 農民蔡增旺發明多功能秸稈收獲機
蔡增旺發明的第三代秸稈收獲機
蔡增旺發明的第二代秸稈收獲機
蔡增旺發明的第一代秸稈收獲機
蔡增旺發明的秸稈收獲機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 他開始鉆研起機械原理方面的書籍,如何能夠又快又省錢地將秸稈收割完成呢?以往農民們都是先將秸稈從地里割下來,然后再用拖拉機運輸到飼養場粉碎,效率低,勞動強度大,10余個人1天僅能收完20多畝地的秸稈。于是,蔡增旺就琢磨,是不是可以發明一種機器,在田里一走,就能把秸稈直接粉碎。 在秸稈收獲機的研制過程中,無論在資金還是技術上,蔡增旺付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為了改進機器,家庭原本就不富裕的蔡增旺,把養的100多牛全部賣了,家里的錢也花的所剩無幾,總投入有100萬左右。剛開始,家人不理解他,認為把牛養好,把地種好就可以了。可倔強的蔡增旺卻不這么想,這一干就是5年。 “食草大胃王”的三次手術 6日下午,記者在蔡增旺的書桌上看到,《模具鉗工》、《液壓工程簡明手冊》等工具書擺了一排。他告訴記者,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學。2008年,蔡增旺開始鉆研起機械原理方面的書籍,并回收舊的收割機框架進行制造和組裝。歷時2個月,他終于研制出了第一代秸稈收獲機。 蔡增旺說,他研制的第一代秸稈收獲機,由兩輛拖拉機、一個打草器和一個吹草機組成。打草器每分鐘旋轉1700轉,可迅速將秸稈粉碎,再由吹草機將粉碎的秸稈吹到另一輛拖拉機內。在第一次試驗時,手工收割需要半天的秸稈地,用機器僅需5分鐘就能完成,不僅節省了人力,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但是,秸稈收割不完全,車輛配合不方便,使收割完的田地需要重新整理,而且粉碎的部分秸稈被浪費。 蔡增旺發現,由于打草器前面的彎刀與秸稈的接觸面積過大,切得頻率較高,才會出現第一代的情況。于是,他設計出了一種直刀,并增大刀的利度。2010年,第二代秸稈收獲機誕生,整臺機器的外形有了明顯的變化,集草箱直接與收獲機結合,粉碎的秸稈直接被吹到集草箱內,減少浪費。 2011年,他再次將切割刀改進,在轉動的刀片上方增加齒狀的定刀,使秸稈接觸時粉碎的更細。“第三代集切割、粉碎、收集、清理與一體,連續完成收獲過程。”蔡增旺說,如果是收割能手,每人每天只能完成3畝地,而他發明的秸稈收獲機,每天則能完成100畝地,省時省力省費用。 由于這種秸稈收獲機能快速完成收獲,蔡增旺為他的發明取了個形象的名字—“食草大胃王”。 “堅持自己的夢想” 一進蔡增旺研制秸稈收獲機的廠區,便看到兩個“大家伙”停放在院內。周圍還有不少小的發明很有新意:起草機,可以將4-5米的深坑內的草直接吹起來;微儲飼草打包機,可以將干玉米秸桿、麥秸等進行打捆,并自動裝袋。 從小愛鉆研的蔡增旺說,“只要想到的東西,差不多就能做出來”。在研制秸稈收獲機的過程中,蔡增旺遇到的難題實在太多了。2009年,在第二代機器的研制過程中,如何將物料拋送至集草箱成為一道難題。“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憋在家里不出門,3天3夜沒合眼,最終解決了難題。” 家人的不理解和鄉鄰的風言風語,蔡增旺從未放在眼里。在第三代秸稈收獲機改進成功后,他挨家挨戶去去做收割,當蔡增旺駕駛收獲機在地里干凈快速作業時,老百姓們漸漸認可了他的發明。“只要堅持夢想,就肯定會成功”,這是他常說的話。 目前,蔡增旺的秸稈收獲機已經獲得了國家專利,并與河南一家國企達成初步協議,準備聯合批量生產多用途自走式秸稈收獲機。(記者焦磊) |
關鍵詞:發明,農民,蔡增旺,秸稈收獲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