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些案件,官員落馬可能牽出一大批企業,而一個企業主身陷囹圄,也會絆倒一群官員。這些現象背后,無良企業與失德官員,或多或少存在行賄受賄關系,演變成“一個老板絆倒一群官員”現象。
現在有些企業不管是創業期間,還是在每年例行的企業年審期間,生產經營的必備條件萬一不夠資格,通過商業賄賂獲得“綠燈放行”,成為流行做法。而在政府部門這邊,一些官員手中資源集中、審批權大,企業鷹瞵鶚視的正是他們手中的“生殺大權”,覬覦已久的也是獲得政治資源,比如在民營企業借貸方面占個優先,在項目審批中圖個方便。
由此可見,腐敗固然首罪官員,但若說與企業關系不大,就流于片面理解,一些官員擁有受賄動機,而一些企業何嘗沒有行賄企圖?一些官員把手中權力視為謀取利益的工具,滋生權力尋租的動機;而一些企業則妄圖在權力庇護下獲得“特殊照顧”,產生打通關系的企圖,于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企業主自然千方百計投官員所好,導致一些地方商業賄賂禁而難絕,出現病態的官商關系。
政府部門是監管主體,企業是市場主體,二者本應是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如果任由病態的官商關系發展蔓延,就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危害。商業賄賂從根本上扭曲了公平競爭,破壞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優質企業淪為受害者,以致在市場競爭中出現了名牌優質商品敵不過假冒偽劣商品的奇怪現象,為“劣幣驅逐良幣”提供了滋生土壤。試想,如果企業競爭不是靠產品和創新,而是憑關系和鉆營,勢必窒息企業的創新活力,結果是市場的劣質化、競爭的無序化。
反過來看,如果市場風氣不正,置身其中的企業又怎能獨善其身?有的企業靠拉關系、搞腐敗起家,雖然能風光一時,但是長遠來看,短期是福、終究是禍。且不論商業賄賂總有東窗事發的那一天,就說企業靠經營人際關系維持運轉,絕不能保證在市場中長盛不衰。這也說明,商業賄賂害人害己,務必警醒起來。
目前,民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民營企業既要在經濟建設中做出貢獻,也要在反腐倡廉中發揮作用。民營企業理應以“義利兼顧、德行并重”自律自警,以此作為踐行社會責任的首要任務,自覺抵制商業賄賂歪風,當好反腐倡廉促進派。同時,盡快建立行業之間、企業之間互聯互通的誠信應用體系,形成廣泛參與的防治腐敗電子監察平臺,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讓行賄企業在行業中受到監督。
英國哲學家休謨說過,“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企業發展同樣如此,通過商業賄賂進行的“關系競爭”,只會進一步吞噬發展活力。只有加快改革步伐,堵住商業賄賂之門,才能讓所有企業在陽光下同臺競技,進而形成活力競相迸發、創新充分涌流的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