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在PX項目上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對抗,已經在好幾個地方上演。地方政府覺得很冤枉,上馬PX項目是為了提振地方經濟;公眾更覺得冤枉,影響環境和健康卻不跟公眾協商,當然要抵制。而且,每一次散步事件后,官民關系都會受到一次傷害。同樣的故事每重復一次,都會進一步強化對PX項目的刻板恐懼,擴大“無解”的認知。
可是,正如一些專家所言,中國發展離不開重化工項目的上馬,中國工業經濟正進入新的經濟增長平臺,重化工項目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危機的總體壓力下,國家也需要這些項目解決能源問題。但這是一個總體和宏觀的狀況。理性地審視,可能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重化工項目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但在根深蒂固的“PX恐懼癥”下,沒有人愿意這種PX項目建在自己的身邊。這種“鄰避心態”與對待垃圾處理廠類似:都知道一個城市必須有垃圾處理廠,但沒有人希望垃圾處理廠建在自己家附近,垃圾處理廠必然遭遇附近的居民的反對。
當大道理遇到小利益時,分裂和沖突不可避免。
那是不是真的“無解”呢?不是。破解的鑰匙掌握在政府手中。之所以會“無解”,是因為沒有一個地方打破那種決策陋習,沒有一個地方嘗試去破解,都在延續傳統那套封閉的決策機制和自說自話的宣傳機制。PX項目本身并非無解,無解存在于僵化的處置機制中。尋求破解之策,必須從決策源頭做起。
第一把鑰匙是盡可能為PX脫敏。毫無疑問,現在PX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了一個敏感詞,成為人們理性思考這種問題的一個心理障礙。提起PX,人們想起的就是劇毒,就是破壞健康。其實,PX并沒有這么恐怖,只是在缺乏溝通和透明中被妖魔化了。就像垃圾處理廠一樣。我在韓國首爾參觀一家垃圾處理廠時,改變了我對垃圾處理廠的刻板認知。這家處理廠在門前立著一塊很大的顯示屏,告訴人們處理后排放出的各種物質的含量,非常直觀地傳遞“無害”印象。處理廠的處理過程是全透明的,有專門的參觀通道看到全過程,處理廠向每個人開放。能如此開放,自然就能“脫敏”了。
第二把鑰匙是民主決策。其實,抗議PX項目的人并非都反對項目本身,反對的是涉及自己利益時不跟民眾商量的行為。政府在PX項目上選擇封閉決策,是擔心民眾不理解,引發群體性事件但這種封閉決策,有沒有避免事件的發生呢?最終都沒有繞過去!網絡時代的墨菲定律是,只要政府預期一個問題會引起反彈和爭議,結果必然會沖突不斷,捂肯定是捂不住的。不如將爭議制度化,在民主決策程序中化解爭議。越多交鋒,決策越多民主,街頭越少散步。即使在討論中被民眾否決,也比這種被散步否決的方式要好得多。而且,政府應該有一種自信,把各種信息都充分擺在討論平臺上,民眾不一定就不理解,不一定就會否決。民主有時會使決策效率沒那么高,卻是政府擺脫責任的一種方式。人們之所以批評政府,因為政府主導決策,人們在決策時插不上話。
第三把鑰匙是利益共享。我在韓國首爾參加那個垃圾處理廠時有個感受,就是它們在利益共享上做得很好,首爾街頭很多地磚用的都是垃圾處理廠生產的,讓人看到它的環保。垃圾處理廠所發的電供給附近居民時,會便宜很多,這也讓附近居民對垃圾處理有了一種共同的利益感。這對PX項目的脫敏也是一種啟示,都說PX項目的益處,但這種益處往往都體現在政府財政稅收上,而沒有讓公眾尤其是附近的公眾切身感受到。如果民眾只感受到PX的弊,而看不到對自己的利益,當然會反對。現在的政府部門和企業,缺乏一種向公眾說明PX項目的能力。
沒有說服不了的民眾,只有缺乏說服的耐心和缺乏說服力的論據,政府和企業提升了向民眾說明PX的能力,就找到了難題的破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