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首個家用光伏系統自發電成功并入國家電網
4月27日,保定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安裝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成功并入國家電網,成為河北第一個用光伏系統自發電并賣電給國家的家庭。這個家庭的男主人張俊凱說,自從并網以后,很多人找上門來咨詢希望安裝這種系統,其中還有兩位白發蒼蒼的河北農大老教授。 對于深陷寒冬的光伏企業來說,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并網發電,無疑昭示著一個充滿希望的新市場。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5月9日上午,保定的天空并不晴朗。雖然能看到太陽,但空氣中有些山雨欲來的霧氣蒙蒙。張俊凱家幾年前買的東芝背投大彩電正定格在央視新聞頻道,里面播放著蘆山地震救災的新聞。在這座二層小樓的房頂和西墻上,72塊太陽能電池板正在運轉,將存在于陽光中的能量轉變為那臺大彩電的運行動力。 張俊凱說,這是自己家安裝的這套太陽能電池板并網發電的第13天,“感覺還行,(家里用電)跟平時沒什么區別。” 除了提供家庭用電,這套系統最大的亮點在于能夠將富余電力接入電網并賣給國家———它的學名叫做“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去年10月26日和今年2月27日,國家電網兩次發文大力支持這種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北京、山東等地已有零星的家庭嘗試,而張俊凱是河北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套系統平均每天發電60度以上,除了張俊凱家自用的10度左右,余電都接入國家電網。按照事先的協議,電網公司按照脫硫電價0.45元/度收購,同時,每發一度電,國家都將給予一定的電價補貼。張俊凱說,他安裝這套系統的成本是18.5萬元,預計10年內即可收回成本。而這套系統的保質期是25年,也就是說,有十幾年的贏利期。 不過,張俊凱說,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賺錢。安裝這套系統,跟他妻子有關。 10年前,張俊凱剛剛結婚,妻子在保定市一家醫院工作,常上夜班。而他家所在的史莊村是一個位于保定市區南部的城中村,夜路很黑,還時常停電。當時,新婚的張俊凱就在自己家安了一個簡單的太陽能發電裝置,那個裝置只有兩塊太陽能板和一個蓄電池,只能帶動家里的電視和院子里的兩盞燈,但最好的是不受停電影響,“主要是想讓她晚上回來能有點亮光。” 這套系統一直用到今年。今年2月27日,國家電網總公司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鼓勵企業和個人進行新能源發電,以節能減排、促進環保。意見提出,分布式發電項目除自發自用外還可以免費接入電網,富余電量全額收購。對太陽能發電有過簡單嘗試的張俊凱對這個信息很敏感,下決心要在自己家里安一套。 張俊凱說,這次還是跟他的妻子有關。“我妻子在醫院工作,見到的病人太多了,我自己也挺受觸動的,覺得這跟環境污染有很大關系。現在,不論是吃的、喝的還是呼吸的空氣,污染都越來越重了,所以我就弄了這個系統,算是對環保做一點兒貢獻吧。” 就這樣,今年3月,張俊凱卸下屋頂上的簡易太陽能發電裝置,安上了規模更大、并且能并網售電的“升級版”。 至于投資賺錢,對于張俊凱來說只是一個次要目的。“賺是肯定能賺一些,但是家庭弄的規模小,又不像建個電站,不可能指望它賺大錢。” 張俊凱更多的是期望著這個項目能有些示范意義,讓像他這樣的普通家庭也越來越多地安裝太陽能發電。 光伏寒冬未過 有這樣期待的不止是張俊凱,項目的實際操作方———英利集團的期待無疑更加迫切而實際。在國際市場低迷、國內光伏產業面臨寒冬的情況下,光伏企業正在想盡辦法開辟國內市場、占領先機。 在保定市北三環附近的英利三期廠房前懸掛著一塊醒目的標語牌:“團結奮斗翻越光伏雪山勇敢堅強沖出光伏草地”。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曾是一名退伍軍人,因此廠方用“翻雪山、過草地”來形容目前光伏業面臨的嚴峻形勢。 國際市場的嚴峻考驗自2011年底初露端倪,2012年正式步入寒冬。在這之前,中國光伏產品嚴重依賴海外市場,80%—90%皆為出口,其中歐美是絕對市場。在2011年中國光伏產業全球銷售格局中,歐洲市場占比高達74%,其余大部分在美國。 然而,自2011年11月起,美國率先對中國光伏企業開展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2012年11月7日,美方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高額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反傾銷關稅幅度高達18.32%—249.96%,反補貼稅則為14.78%—15.97%。成本增加預期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以及高額的懲罰性關稅令中國光伏企業損失慘重。 中國最主要市場歐盟則緊步美國后塵,于2012年9月6日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迄今規模最大的反傾銷調查;并在11月8日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業內人士分析稱,歐盟“雙反”一旦確立,打擊面和打擊程度將更大,很多中國企業面臨著不僅虧損、甚至破產的危險。 最新消息是,歐盟執委會將于今年6月6日正式公布初裁結果,有傳言稱歐盟擬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征收47%懲罰性進口關稅,如果屬實,這個夏天無疑將決定一批中小光伏企業的生死。 反觀國內市場,2011年之前國內光伏產業的無序擴張已經導致產能嚴重過剩。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估計,2011年底時,國內產能已經達到30GW~40吉瓦,而研究機構Solorbuzz認為,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量僅為21吉瓦,2012年的裝機預估在24.5吉瓦,過于懸殊的供需對比,令國內一批企業面臨洗牌。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2012年,成為我國光伏產業自誕生來最為困難的一年。 在國內四大光伏巨頭———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中,尚德已因無法歸還到期債務、資金鏈斷裂而于今年3月宣布破產重組,英利、天合、阿特斯2012年財報皆報虧損,一批小企業破產,光伏行業正在進行痛苦的洗牌整合。“從2012年起,國內光伏業會經歷三年左右的困難期。2012年是最困難的,今年一年,明年一年,然后估計會好起來。”孟憲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預測。 抓住救命稻草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政策開始向光伏產業這一戰略新興產業傾斜,有業內人士稱“2012年是政策對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年”,我國政府開始加快國內市場發展,其中一項政策就是大力推動分布式光伏并網發電。 2012年10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對外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允許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接入電網,所發電力由電網企業按國家政策全額收購。 該《意見》同時明確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概念:是指位于用戶附近,所發電能就地利用,以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且單個并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根據測算,這一范圍能涵蓋所有的屋頂和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 光伏企業也在用力抓住這根救命的稻草,巨頭們正在以各種方式搶灘分布式市場。 2012年底,晶澳太陽能參與廣東順德市樂從鋼鐵世界60兆瓦屋頂電站項目,并于同月,將其高效直角單晶組件正式投入量產;天合光能則在四川、新疆設立分支機構主攻光伏電站開發的基礎上,轉向分布式光伏項目的開發;英利集團分布式電力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苗佳說,目前英利的戰略是從目前的太陽能組件生產向下游延伸,借分布式光伏項目來發展下游的系統集成、電站等業務。 出于這種策略,當保定居民張俊凱于今年3月初向英利提出希望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時,英利方面即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不但承建了這一項目,而且承擔了與電網公司、電力部門等機構的繁瑣對接工作,并在4月27日并網當天進行了大力宣傳,以期形成廣泛的示范效應。同時,在項目并網當天,英利在內部會議上宣布,將“深化商業模式轉型”,“大跨步向下游發展,積極推進光伏電站建設和分布式工作開展。” 對于光伏巨頭們的種種動作,孟憲淦表示,在光伏制造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企業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是大勢所趨。不過,由于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剛起步,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有不少難題待解。“比如國家管理體制不順:做規劃是在國家能源局,定價是在國家發改委,財政支持是在財政部,并網還得找電網,目前是‘九龍治水’,缺乏一個有效的能源管理部門。”孟憲淦說,“還有運行機制問題,比如按照什么政策來管理?度電補貼按照多少來補?目前都只是一個方案,還沒有具體的國家文件出臺。” 說到電價問題,已經并網發電近半個月的張俊凱確實顯得一頭霧水。他表示,并網當天供電局和保定電網公司人士都來到了他家,上網電價能夠確定,是按照每度0.45元的脫硫電價上網,但是每度補貼多少就不清楚了,還要等待國家《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意見稿》的具體落地。 此外,到底采取什么樣的盈利模式,也是光伏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有光伏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剛剛起步,存在政策實施時間差、市場秩序不規范、存在低價惡性競爭和收款難等問題,項目要實現盈利往往很難。“只能說分布式光伏這個市場肯定很大,但具體發展情況還很難說,取決于國家政策的力度和執行。”苗佳說。 在美國作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支柱包括五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將每棟建筑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這正是目前世界領先經濟體在做的,而中國也正在嘗試。 張俊凱指著家門外的電表,分別顯示他的發電量和賣給國家電網的電量。 張俊凱家的彩電,正在用光伏發電運行。 張俊凱家用了10年的簡易太陽能發電裝置,兩塊光伏發電板和一個蓄電池 英利三期廠房前,懸掛著團結奮斗,努力擺脫光伏困境的標語。(記者付薇文/圖) |
關鍵詞:光伏發電,家用,并網,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