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23日晚公布了2013年抽檢發現的120批次鎘超標大米,其中由湖南廠家生產的多達68批次,涉事廠家來自湖南14個市州中的8個。
從今年2月至今,廣東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陸續曝光部分流入市場的鎘超標大米,來源于湖南益陽、攸縣等地。為何水稻大省湖南遭遇前所未有的大米安全危機?面對記者的追問,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就有關情況核實了近3個月仍舊沒有明確答復。受損的農民、停工的米廠、憂心的公眾,仍在濃重的“鎘霾”中茫然等待。
信息公布撲朔迷離
記者早在2月底就向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員會提出采訪要求,得到的答復是“正在進行核實,一有結果立刻對公眾公布”,或“你把電話留下,一有消息就通知你”。3個月過去了,記者未得到其他任何回復。
5月21日,湖南省攸縣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當地三家涉事米廠鎘超標相關情況。新聞發言人說,涉事米廠原料購自當地,已經責令其停產整頓;攸縣空氣、水的質量均滿足相關標準要求,涉事企業周圍10公里內沒有重金屬企業。
值得玩味的是,只有半個小時的新聞發布會未容記者提問,新聞發言人念完稿子便匆匆宣布結束。
5月23日,記者再次致電湖南省食安辦要求采訪,仍舊未獲回復。
鎘污染源成未知數
在曝光鎘超標的多批次大米品牌中,多個品牌的來源地是湖南益陽、湘潭等地。然而記者前往鎘大米產區采訪時,當地農民對鎘污染幾乎一無所知。
“我的合作社流轉了8000多畝地,分布在好幾個鄉鎮,它們有沒有被污染,我完全不清楚。”湖南湘潭縣一位種糧大戶告訴記者。一些當地農民還向記者表示,自己家里也有不少七八十歲的老人,身體并無異樣,種了幾十年地,從來沒有聽說過“鎘超標”。記者在湖南攸縣大同橋、石羊塘等涉事米廠所在的鎮也沒有看到污染企業。鎘污染源到底在哪里?
其實有關湖南部分地區的灌溉水及耕地被重金屬污染的信息早已經不是秘密。2012年底,湖南省農業廳曾披露,全省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總體已呈現出從局部污染向區域污染發展、從城市郊區向廣大農村發展的趨勢,2009年全省城郊區、工礦區和污水灌區的產地安全調查以及相關數據初步估算,全省被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5%。
污染源的不確定性已經開始影響到湖南大米市場。數據顯示,截至4月19日,自2月媒體曝出湖南上萬噸鎘超標大米流入廣東以來,湖南省商品糧庫存已超過320萬噸,相當于2012年湖南全年糧食產量的十分之一還多。
土地污染應普查并公布
這次廣東公布的超標大米中,也有的來自廣東本地和江西、廣西等地,可見“鎘米”并非湖南獨有。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毅說,政府當嚴控農田菜地的鎘污染來源,普查公開土地鎘污染值,因地而異調整土地利用方式,改種其他不富集鎘的水稻品種,切斷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路徑。
廣東省某政府部門食品安全監管處一位執法人員說:“在不能短時間內完全修復污染土地的情況下,可以在稻谷收購環節增加一道鎘含量檢測,把收購來的鎘超標稻谷和合格的稻谷分開儲存和利用,嚴格限定鎘超標大米、稻谷只能用于工業。設立這樣一個檢測項目并不難,單個鎘項目檢測只需幾十元成本。”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