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今日發布2013年《慈善藍皮書》。藍皮書指出,2012年年底,全國共有49.2萬個社會組織。中國慈善公益界最顯著的特征,是社會救助與社會問責網絡微公益向公民自由結社及追求社會公平、公正的微公益社會運動轉化。非公募基金會的數量超過公募基金會。
2012年,網絡微公益不僅產生了大量關愛與救助行動,而且通過網絡形成彰顯人間關愛與悲憫情懷的新的社會結盟,在各地對社會組織登記制度改革的浪潮中自然而然地成為公民的自由結社組織。這種線上的微公益行動向線下的公益結社轉化,并與理性思考相結合,誕生了一大批自下而上、基于平民意識的草根型社會組織,形成了民間社會組織尋求自主、自治的浪潮。
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共有49.2萬個社會組織,比2011年的46.2萬個增長了6.5%,是自2009年以來社會組織總量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社會團體26.8萬個,比2011年增長了5%;民辦非企業單位22.1萬個,比2011年增長了8.3%;基金會2961個,比2011年增長了13.3%。其中,非公募基金會的數量超過公募基金會。而公募基金會中,類似深圳壹基金的無業務主管單位的公募基金會就高達70多家。此外,在城市街道社區備案的群眾性社會組織達20多萬個。在上述社會組織總量中還沒有計入各地尚未登記的草根型社會組織,有些組織還進入了各地政府支持下的公益孵化器。它們在網上網下的公共空間大范圍地成長起來,并且掀起了實實在在的中國社會的改造運動。
微公益運動也進一步警示了政府,多年累積的各種經濟和社會問題,尤其在征地、拆遷、規劃、城市管理、環境、住房等直接涉及公眾利益的領域中的問題在2012年集中爆發和暴露出來,從而誘發了成規模的社會沖突與網絡社會運動。這說明嚴重缺失社會公平與公正的社會政策讓公眾的社會心理承受度到了極限,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正是公眾的社會行動成為中國政府深化經濟和社會改革、謀求社會公平與公正的社會政策的壓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