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網事知多少

護士ICU內扇女童耳光或為救人 事發視頻被修改

來源: 瀟湘晨報  
2013-06-05 09:56:41
分享:

  視頻:監拍女童ICU內遭護士扇耳光一天后死亡

  近日,有媒體報道,貴陽一名兩歲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手術后遭護士數次扇耳光,次日死亡。消息一出,迅速成為全國輿論關注的焦點。

  事件的處理同樣迅速。貴州省衛生廳介入,認定當班護士違反護理規范。當事醫院很快做出反應:道歉、開除當班護士、先行補償死者家屬20萬余元。

  事件似乎就此告一段落,然而,對于事件的質疑并未消退。當班護士為什么要扇患者耳光?她的動機在哪里?監控片段是否足以讓這名護士成為“眾矢之的”?當事醫院這種“滅火式”處理是否有助于解決醫患糾紛?綜合新華社本報記者胡維報道

  “扇耳光”的動機何在?

  貴州省人民醫院醫事法規辦陳世平科長介紹,當事護士今年30多歲,屬該院在編人員。

  該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護士透露,當事護士學歷為大學本科,當初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醫院,成為一名編內護士。“專業上能考第一,證明她的能力確實不錯。”

  “扇耳光”事件發生后,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杰提出質疑:該護士“扇患者耳光”的理由是什么?

  譚先杰在接受瀟湘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也是醫療工作者,根據自己的了解,護士拍打小女孩是全麻后查看病人意識的方法。

  “我想不出護理人員除開醫療需要之外,有其他原因要打患者。”譚先杰說,在搶救心跳停止的病人時,有一個動作是拳擊胸前區域,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搶救動作。但在一般人看來,這個動作就是給病人胸口一拳。

  網傳視頻是否人為加速?

  死者家屬稱,從ICU監控視頻看到,扇耳光的情況一共發生了7次,最嚴重的一次是“每間隔一分鐘就上去扇孩子耳光”。家屬懷疑,孩子的死亡跟護士有關,“一切都是醫院護士護理不好”。

  貴州省人民醫院副院長田曉濱介紹說,從監控視頻上看,當班護士的行為雖然比較接近“喚醒試驗”,但操作過程中手法粗暴。

  對此,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陳廖宇表示,視頻分拍攝幀率與播放幀率,當兩個幀率一致,所傳達的事件真實。但當拍攝幀率較低比如12幀/每秒,而播放幀率正常25幀/每秒時,動作速度看起來就比原來快一倍。其實大部分監控為了節省空間與傳輸都把拍攝幀率設得比較低。

  對于網上廣為流傳的那段視頻,網友也提出質疑,影視制作人@龍鬼eric稱“一眼就看出加速和剪輯的痕跡”。血管專家@張強醫生說,從單個動作來看,應該是醫學上常用的拍打喚醒動作,并無不妥,視頻有明顯的短片重復和加速處理,使得看起來效果大為不同。

  譚先杰表示,網上流傳的那張“動態圖”也是一個加快了播放速度的圖像,即使是很輕、很正常的拍打,加快播放速度后,可以模擬出很重的擊打效果。“我自己的業余愛好之一是編輯手術錄像,手術錄像加快了速度,再輕柔的動作看起來也很粗暴。”

  “醫療喚醒”到底怎么做?

  針對“扇耳光”事件,貴州省衛生廳進行調查處理認定,當班護士對患者面部的拍打動作,不屬于重癥監護常規鎮靜、鎮痛后的喚醒行為,認定這是一起嚴重違反護理規范,喪失醫護人員職業道德的事件。

  那么,對于全麻病人,ICU重癥監護室是否會進行相關的醫療喚醒?記者就此采訪了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ICU副主任張亦文。

  “一般全麻病人在2個小時左右是需要進行醫療喚醒的。在平時的醫療工作中,又分為聲音喚醒和觸摸喚醒。”張亦文介紹,對于一兩歲的小朋友,在進行醫療喚醒時,護士一般是握住孩子的手或腳,適度搖晃,或者拿棉簽觸碰孩子的睫毛,用手輕捏孩子的耳垂。對小孩子基本不會用拍打面部這種喚醒方式。

  一般在ICU是有完整的生命體征觀測儀器的。孩子的心率、血壓等數據都會直觀反應在儀器上。一般而言每隔兩到三個小時,對患者進行喚醒評估分析。醫療上昏睡和睡著是兩個概念,只要其基本的生命體征穩定正常,其實不用這么頻繁對其進行觸摸喚醒。

  但張亦文同時表示:“如果孩子發生了昏睡甚至昏迷,那我們的醫生和護士可能就要根據其病情綜合考慮,并不是簡單地進行醫療喚醒就能解決昏睡或者昏迷情況的。”

  事還沒弄清,先開除護士?

  兩歲女童的真正死因是否和“扇耳光”有關,有待司法鑒定。目前對死者進行的法醫病理組織學解剖已經完成,結論將在解剖完成后的25個工作日得出。

  但貴州省衛生廳已經作出表態:作為上級主管部門,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責任,將進一步深刻反思,加強對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管理,規范醫院臨床護理工作。

  當事醫院也發出《致歉信》,開除當班護士,并與死者家屬達成和解,先行補償家屬20萬余元。據知情者稱,在接受醫院調查組調查時,當事護士一直在痛哭,并解釋當時她的初衷只是給患兒做“喚醒試驗”。

  對于這種處理方式,譚先杰認為,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行為。“醫院為什么要和解?和解的原因也不確定。難道手術后死了人,醫院就是有過錯的?為什么醫院、衛生廳、護士長都有發聲,然而當事護士卻沉默至今?如果給她一個寬松的環境,不給她任何維持醫患穩定的壓力,她應該是能說真話的。”

  和稀泥的做法只會讓醫患關系更糟糕

  現階段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關部門在處理醫患糾紛時沒有嚴格依法辦事、公正執法,而是出于慣性思維,以損害一方權益的方式來息事寧人。

  醫療糾紛發生后,無論患者及其親屬是對醫生和醫院有誤解也好,抑或故意無理取鬧也罷,總是有一個正常的法律程序可供解決該糾紛——《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規對于醫患糾紛的行政解決程序做了明確的規定。

  可是,有些部門在醫患糾紛發生后,基于維穩等慣性思維,往往遷就退讓,一開始就要求醫療機構盡快賠錢了事、破財消災。

  這種和稀泥的做法,不僅無法真正解決醫患糾紛,還可能將醫患關系拉入了一個“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當中。“誰敢鬧,誰有理”、“鬧得越大,解決越快,賠償越多”等心理會讓醫患糾紛的解決離法治的軌道漸行漸遠。正是在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中,醫患關系演變成了互相猜忌、相互敵視。

  倘若相關部門在處理醫療糾紛過程中能嚴守法律程序,秉公辦事,那么醫患雙方都不會有意見。據《中國青年報》

  解決醫患糾紛不能賠錢了事

  瀟湘晨報:目前醫患糾紛的根源在哪里?在處理時存在哪些問題?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醫生和患者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關系,他們應該是共同抵御疾病的戰友,但現在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方缺乏信任,也就使得各種醫患糾紛不斷出現。這其實不單單是一方面的事情,而是整個醫療改革需要考慮的問題。

  從患者方面來看,因為醫患間的信息存在不對稱,很容易導致患者家屬對醫療鑒定結果產生懷疑。不少患者家屬認為醫療事故的鑒定人員都是醫務人員,鑒定起來胳膊總是向里拐的,所謂“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另外,鑒定專家、鑒定過程的不公開,更加重了患者的疑慮。因此第三方的醫療鑒定機構就必不可少了。

  當然,現在各級衛生部門也存在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為了不讓患者鬧事,消除事件影響,總是“滅火式”地督促醫院盡快賠錢,不要節外生枝。

  瀟湘晨報:對于解決醫患糾紛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夏學鑾:醫患關系是一個世界范圍內都可以討論的話題。以美國為例,醫療責任險已有上百年歷史,醫生參加職業保險制度是法律規定的強制性義務。每名醫生每年約將1.5萬美元用于購買醫療責任保險,約相當于其工資收入的7.5%,外科和產科等風險較大的部門這一比例更高。

  因此美國一旦出現醫療事故或醫療差錯,賠償責任就落到保險公司身上,患者和家屬一般不會再找醫院和醫生。這不僅可以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保護了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避免因醫療的高風險性而無法正常開展工作。

  美國醫生如果造成醫療事故,患者可經法院訴訟,由陪審團判定醫院醫生是否存在過錯,再由法官判決賠償費用,患者及其家屬不能與醫生直接交涉,醫生也不直接出庭,完全由保險公司出面與控方進行交涉,最后的判決費用由保險公司支付。

關鍵詞:護士,扇女童耳光,救人責任編輯:楊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