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1日迎來中國人的又一次太空出征——
14時48分,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身著乳白色艙內航天服,出現在圓夢園問天閣南側門口。
位于“宇航東路”和“航天路”交會處的這片廣場,是中國人放飛太空夢想的起點。它通向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寥廓太空,通向等待與神舟再次相會的“天宮”家園。
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先后成功突破天地往返、空間出艙和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之后,神舟十號將開展第一次應用性飛行。
朝著建設空間站的最終目標,古老的飛天夢一步步延展。
一步、二步、三步……航天員在軍號與戰鼓中邁步前行,數百名前來壯行的人們把圓夢園變成一片沸騰花海。
圓夢需要勇氣。
3名航天員身后的墻壁上,依次懸掛著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和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的照片。
10年載人飛行,他們以義無反顧的奔赴所定格的經典瞬間,已成為全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四步、五步、六步……49歲的指令長聶海勝,對腳下這條路再熟悉不過:8年前,那個瑞雪飛揚的黎明,他就是從這里出發,與戰友費俊龍一起乘坐神舟六號飛向太空。此刻,艷陽高照、碧空如洗,他們的笑容燦爛。
圓夢需要堅持。
在踏上這條路之前,47歲的張曉光等待了15年,33歲的王亞平在一年前的神九乘組選拔中以微弱之差落選,但她幾乎沒有停頓即投入訓練。
“成功者不僅僅是從不失敗的人,更是從不放棄的人。”張曉光此前接受采訪時說,“時代為實現夢想提供了廣闊舞臺,但只有始終保持淡定的心態,腳踏實地、持之以恒,才能實現個人夢想。”
七步、八步、九步……人們的目光緊緊跟隨,歡呼人群中有額濟納旗群眾,有中小學生,更多的則是齊聚戈壁為神舟護航的工程各系統科研人員。
圓夢需要整個民族的科學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學實踐。
科學,始終是一個民族前行的基石。作為中國第一位飛向太空的“80后”和“太空教師”,王亞平在神十飛行中將要通過太空授課宣示的,正是這樣一種精神,這樣一種追求。
在實現工程目標的同時,實施了21年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也激發了年青一代科學探索的熱情。今天,30歲左右的青年設計師已經成為各系統骨干。這是一支令世界航天界羨慕的隊伍,是中國航天最為寶貴的財富。
向前、向前,航天員用32步,丈量完了這段只有十多米的路程。
14時50分許,現場一片安靜。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張又俠迎面肅立。3名航天員一字排開,立正,敬禮!
“總指揮長同志,我們奉命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聶海勝!”“航天員張曉光!”“航天員王亞平!”
“出發!”張又俠莊重有力的命令在廣場上響起。
“是!”3名航天員齊聲響亮回答,共同抬臂敬禮!
動作如此整齊劃一,三人那么的默契。
“我們的相容性特別好。”聶海勝曾這樣描述他的同伴們:“經過了長期共同的訓練磨合后,我們3個人融洽得如同一家人,尤其是在進行復雜的交會對接訓練時,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讀懂對方的意思。”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偉大的祖國……”悠揚的旋律再次響起,人們把歌聲和掌聲送給即將遠行的英雄們。
3名航天員微笑著揮手作別歡送的人群,迎著大漠的驕陽,乘車向5公里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進發。
英雄遠征太空,神州牽掛神舟。
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祖國和人民期待你們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