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美國政府能看到什么?
過去一周來,“棱鏡門”事件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爭議且愈演愈烈,再度激發有關國家安全與個人隱私的討論。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6日率先報道,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有一個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直接接入9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中心服務器,挖掘數據以搜集情報,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美國互聯網公司被指參與該項目。
英國廣播公司(BBC)對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視公眾隱私的“棱鏡”項目進行解答,問題分別是美國政府能夠看到什么?數據保護法律的情況如何?我們是否遭到了監視?住在哪個國家會有所區別嗎?這對于我們使用互聯網意味著什么?
包括智能手機和互聯網記錄
在“棱鏡”項目被曝光后,美國政府陷入危機之中。遭泄露的文件稱,美國政府能夠通過“棱鏡”項目接觸到個人智能手機使用和互聯網活動的詳細記錄。
美國政府證實,它確實要求美國公司威瑞森(Verizon)提供數百萬私人電話記錄,其中包括個人電話的時長、通話地點、通話雙方的電話號碼。
文件稱,這個名為“棱鏡”的項目還可以使情報人員通過“后門”進入9家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務器,包括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國在線、Skype、YouTube、蘋果。這些公司的服務器處理和存放大量信息,包括個人在社交媒體的私密信息、網絡聊天記錄、互聯網搜索記錄。所有涉事公司都否認參與“棱鏡”項目,“棱鏡”項目的具體運作情況目前仍不清楚。
數據保護法律缺失下的侵犯
各國就數據保護制訂有不同法律,但這些法律傾向于規范公司可以保存何種客戶數據、拿這些數據做什么、能保存多長時間,而不是管理政府活動。
大多數公司的隱私政策包括一個條款,該條款稱在收到合法請求的情況下,它們將會共享信息,以及有關其它監控的細心措詞。例如,Facebook的隱私政策稱:“我們將使用用戶上傳的信息阻止可能的非法活動。”
遭到監視不可避免
官員們通常會辯稱,阻止恐怖主義高于保護隱私權。奧巴馬9日在對美國的監視方法進行辯護時稱:“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100%便利。”英國外交大臣黑格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稱,英國的守法公民永遠不會知道政府部門為了阻止你的身份被盜或者挫敗恐怖襲擊所作的一切事情。
住在哪個國家有區別嗎
用戶數據(例如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活動)并不總是存儲在用戶自身所在的國家里。例如,Facebook在其隱私條款中稱,所有用戶必須同意他們的數據“被轉送和存儲在美國”。
美國2001年的愛國者法案給予美國政府在使用按這種方式存儲的歐洲數據新的權力。這種存儲方法是云計算的一部分,存儲和處理在遠離個人自己計算機的地方進行。阿姆斯特丹大學信息法律所研究人員阿爾巴克去年對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稱:“大多數云服務提供商、市場領導者都受美國的司法管轄,它們要么是美國公司,要么是在美國進行系統業務。外國情報監視修正案使美國政府能夠更加容易地避開當地政府機構,授權接觸居住在美國之外的非美國公民的云數據,而不需要承擔任何或者很少透明性的義務。”
“一言一行”都被記錄
黑格堅持稱,守法公民沒有什么可以擔憂的,以國家或者全球安全名義進行的監控活動沒有“選擇退出”的合法方式。“隱私國際”認為:“由于世界主要技術公司的總部都在美國,那些參與我們互聯世界、使用谷歌或者Facebook的人士的隱私都可能被棱鏡項目所侵犯。美國政府可能接觸到世界的大部分數據。”
斯諾登稱,他是出于對隱私權的擔心才采取爆料行為的。他對英國衛報稱:“我不想生活在一個做那些事情的社會里,我不想生活在一言一行都被記錄的世界里。”
時評
“棱鏡”驚心
警鐘敲響
連日來,美國“棱鏡”秘密情報監視項目引發的風波愈演愈烈,其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強,令全世界為之驚心。在沸沸揚揚的“棱鏡”事件背后,兩個問題尤其值得思考。
思考之一,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如何平衡?
在白宮看來,情報監視是為了防范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最終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更何況該項目還受到司法、立法、行政三個分支的監督,是“完全正當”的做法。照此邏輯,斯諾登的泄密行為會為美國情報搜集能力造成重大損失。
不過在一些媒體和民眾眼中,政府大規模監視私人通訊未免有“濫權”之嫌。尤其在“9·11”恐怖襲擊后,美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普通民眾的監視,賦予有關部門更多的偵查和搜查權。雖然奧巴馬日前安慰國民:“沒人在監聽你的電話”,相關部門“分寸拿捏得很好”,但誰又能夠確定,國家安全局的網絡監管就會對美國公民網開一面?
應該說,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一定的監管無可厚非,然而“度”的把握至關重要。如何界定,又如何實施,無疑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思考之二,面對發展并不平衡的網絡世界,處于弱勢的國家如何保護自身權益?
“棱鏡”事件之所以觸目驚心,不僅因為涉及美國國民,也因為其他國家被卷入其中。
作為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控制著互聯網的大部分域名根服務器,擁有一大批互聯網跨國公司。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在網絡空間的優勢甚至高于現實世界。然而與此同時,互聯網早已成為全球億萬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礎設施,要保持互聯網的“公益性”,防止其成為被利用的工具,恐怕不能依靠美國一國的“自覺自愿”。
“棱鏡”事件曝光后,大西洋彼岸的歐洲一片嘩然。歐洲諸多互聯網業者呼吁,歐洲應該擁有自主、強大的網絡產業,這不僅事關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能使歐洲獨立于美國情報機構的全面監控。
“棱鏡”事件也為中國敲響了警鐘。有媒體援引斯諾登的話表示,美國政府自2009年以來,一直入侵中國內地及香港特區的電腦,監控目標達數百個。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或許尚待核實,但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國成為網絡攻擊的主要受害者已是不爭的事實,并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如今,互聯網已成為全球億萬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礎設施,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因此,除了自建網絡產業,豎起嚴密防線,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來自網絡的威脅。比如通過聯合國這一主渠道,推動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聯網國際管理機制,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杜絕權力的濫用,讓世界各國的民眾在安全的環境下共享互聯網帶來的便捷。
動態
身處香港
俄欲提供政治避難
斯諾登現身處香港,具體位置不明。他在媒體13日刊登的專訪中說,他將繼續留在香港,準備好應對美方的引渡努力。斯諾登表示,他將留在香港,讓法院“決定我的命運”,他也誓言會繼續揭露監控計劃內情。斯諾登說:“我既不是叛徒,也不是英雄。我只是個美國人。”
路透社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發言人佩斯科夫6月11日稱,若斯諾登向俄羅斯提出請求,俄會考慮向其提供政治避難。普京稱,斯諾登所披露的監控手段應用廣泛,鑒于國際反恐的需要也是合情合理的,但這些手段必須合法利用,不能背著老百姓進行。他在接受俄《今日俄羅斯》采訪時稱,“在俄羅斯,不經法院允許,不得監聽電話對話內容。”正在巴西訪問的俄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12日告訴俄塔社記者,他沒有接到斯諾登的政治避難請求,但“如果他提交請求,我們會予以考慮”。對此,斯諾登說:“我很高興,一些政府拒絕屈從于大國的威脅。”
“維基揭秘”網站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12日對曝光美國政府秘密情報監視項目的愛德華·斯諾登提出建議,希望他向俄羅斯或者南美洲國家尋求政治避難。“我認為,他最好考慮這個建議,”阿桑奇12日晚接受《今日俄羅斯》電視臺采訪時說,“他還可以嘗試在南美洲找到類似的(政治避難)機會……拉美國家對這種請求有真實興趣,當然,普京了解這種游戲很長時間了。我確信,一旦這樣的建議擺上桌面,它就不會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