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央情報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曝光“棱鏡”等秘密情報監視項目,將美國政府的爭議做法置于風口浪尖。面對國內外越來越大質疑聲,美國政府以及部分政界人士四面出擊,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消除“棱鏡”爭議帶來的消極影響。
第一招:論“危害”
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米勒13日出席國會聽證會,解釋斯諾登曝光監視項目給美國帶來的危害。
“棱鏡”等監視項目經媒體披露后,斯諾登本月9日公開承認自己是秘密情報監視項目幕后消息源。美國國內出現部分要求以“叛國罪”起訴斯諾登的聲音。
米勒說,秘密監控項目在搜集反恐情報、阻止恐怖襲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項目曝光后,當局不得不調整應對恐怖威脅的策略。
第二招:辯“實效”
監視項目曝光,不僅引來法律制裁泄密者的呼聲,而且招致美國國內就監視項目是否侵犯公民憲法權利的爭論。對于這一點,美國政府似有意回避,只是接連幾天強調監視項目的“實際效果”。
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12日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監視項目已協助防范或挫敗數十起恐怖事件,不久將公布更多細節。
美國白宮發言人杰伊·卡尼13日提前披露一起因監視項目而成功挫敗的襲擊案例。卡尼還證實一些美國官員和國會議員的說法,確認監視項目幫助挫敗2009年針對紐約地鐵系統的恐怖襲擊陰謀。
第三招:潑臟水
斯諾登13日在香港《南華早報》英文版刊登的專訪中披露,美國政府更多監視細節。斯諾登說,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從事針對中國個人和機構的網絡攻擊,而美國國安局全球范圍內的網絡攻擊行動超過6.1萬項。
一些政治分析師認為,美國一直就網絡攻擊問題攻擊中國等國,如今卻因監視項目曝光而尷尬不已,再難以像先前那樣“理直氣壯”施壓他國。
面對這種尷尬局面,美國國會部分議員13日拋出毫無根據的陰謀論,懷疑斯諾登可能受他國指使。
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邁克·羅杰斯和委員會資深成員、民主黨籍眾議員達奇·魯珀斯伯格13日與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舉行3小時閉門會談。羅杰斯會后暗示,斯諾登可能與中國政府“合作”。
第四招:轉視線
就在媒體針對監視項目窮追猛打之際,白宮發表聲明,確認敘利亞政府去年多次在國內沖突中“小規模”使用包括沙林毒氣在內的化學武器,總統奧巴馬決定向敘反對派提供包括“軍事支持”在內的更多援助。
經過多次事先“吹風”后,美國政府終于正式確認在敘利亞沖突立場上的這一重要變化,其時機選擇值得探究。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消息迅速成為當天的重點新聞之一,一定程度上沖淡了主流國際媒體對監視項目的報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