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當前的位置:您當前的位置 : 長城網 >> 新聞頻道 >> 社會萬象

平鄉中年教師胡清汝:32年扎根鄉村傳承祖傳師德

來源: 燕趙都市報 作者: 2013-06-18 09:00:26
【字號: | | 【背景色 杏仁黃 秋葉褐 胭脂紅 芥末綠 天藍 雪青 灰 銀河白(默認色)

  平鄉縣常河鎮中年教師胡清汝,從教32年,精心教書育人,哺育出一片桃李芬芳。胡清汝老師的背后,是一個傳奇的家族,70年的時間里,全家四代人出了20名鄉村小學老師,“四世家傳,一門師表,兩萬弟子”。作為這個教育世家的中堅人物,胡清汝傳承著祖傳的為師之德。

  繼承祖業,17歲開始從教

  今年49歲的胡清汝,看起來還很年輕,但他已經從教32年了。

  17歲開始在自己的出生地賈村當代課教師,胡清汝的工作軌跡一直沒有離開常河鎮。在賈村工作多年,后來擔任過明德小學的校長,現在他是常河學區的副校長,主管整個學區的教學,騎著摩托車奔波于各個學校、教學點,是他今天生活的常態。

  胡清汝對于鄉村教育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他來自一個特殊的教育世家,這個家庭已經有近70年的從教家承,出過20名鄉村教師,有20000多名孩子是他們家族的學生。

  1945年,平鄉解放,胡清汝祖父胡金錡(字懷璞),因早年讀過私塾、品學兼優,被選為成為新成立的賈村小學的教書先生,后來這所小學有60多名學生,就是他一人在承擔教學的重任。他在賈村、周莊兩所學校任過教,為附近村莊培養出大量的人才。

  祖父給胡清汝等后輩留下了做人為師的道德準則:為人至孝、宅心仁厚、誨人不倦、兢兢業業,當地人尊稱老人為“胡先生”。胡先生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幾乎每一天都把一些學習較差的學生留下個別輔導,從不放棄一個學生。在老人眼里,每一個學生都是未來的希望。

  胡金錡的兩個兒子、胡清汝的父親胡慶瑞、叔父胡亮繼承了父親的職業,成為鄉村小學教師。父親、叔父,繼承著祖父的師德,視學生為親子。即使時隔多年,學生們還在懷念他們的恩情。

  1981年,胡清汝高中畢業,當時高考錄取率很低,沒考上大學。適逢村里缺一位代課教師,于是,胡清汝繼承祖父、父親的職業,走上了先輩曾長年耕耘的講臺。

  當時的代課工資只有40元,但胡清汝仍很喜歡這個職業,因為從小時,他就對七尺講堂充滿了景仰,在他幼小的心中,長大做祖父、父母(母親也當過小學老師)那樣的老師,是最神圣的理想。

  像爺爺父親那樣當老師

  開始教書時,胡清汝并沒有受過師范的培訓,但家教給了他最好的教育。

  他生長在書香門第,耳濡目染,自幼養成了禮讓謙遜、勤勉好學的個性,年輕的他很快跟孩子們打成一片,上課教書,帶著孩子們一起學習、游戲,他沉浸到當教師的幸福中。

  胡清汝教的第一批孩子已人到中年,至今還保留著兒時當胡老師學生的溫暖記憶。胡清汝老師接手的第一批四年級的幾個學生基礎不好,冬天夜長,胡老師把他們叫到自家里補課,每晚輔導到10點多,再一個一個送回家,其中還有兩個外村學生。后來,這個班里有四個學生考上了大學。

  當時學校很破舊,為了建校,胡清汝在村里挨門挨戶動員鄉親們集資,自家帶頭。他讓村委管賬,錢不過手。進磚,他跑磚場;進瓦,他跑瓦場;買木頭,他與人討價還價……學校蓋了10天,胡清汝義務看守材料,在野地里睡了半個月。

  村民王孟銀有三個沒娘的孩子,他不在家時,孩子都是胡清汝叫到家里管吃管住。王孟銀交不起孩子們的學費,胡清汝替他交。鄰村楊爾莊蔡貴增二兒子學習優秀,但因為家庭困難,一到交學費時就不上了。胡清汝跑到他家里說,“你沒錢交,我替你交。”蔡貴增說,“考上大學我更沒錢。”胡清汝說,“大學我也替你交。再窮也不能把孩子耽誤了。”

  胡清汝后來轉成了民辦教師,但工資開始也只有七八十元,還要養家。對自己,他幾乎節儉到了極點,多年里,上百次到縣城辦事,都沒有舍得在外面吃過一次飯。但每次進城他都要去書店,買回教學方面的書籍回來學習。

  他不錯過任何一個業務學習的機會,僅在縣三中、豐州鎮北牌學校就悄悄聽課百余節。1991年暑假的一天,胡清汝在縣城參加小學語文培訓班。遇到大雨,他冒雨往學校趕,近13公里路上,他摔了三次跟頭。負責培訓的老師看到全身濕透的胡清汝,感動地說,“就沖你這種精神,我不但照常上課,還要盡量多講些內容。”

  點點滴滴,胡清汝堅守著祖父、父親為人為師的做法,在他的記憶和價值觀里,老師就是這個當法。

  在清貧中堅守

  因為清貧和家庭經濟壓力,胡清汝也曾動搖過。1989年,他的工資只有90元,還經常被拖欠,經常半年甚至一年發不下來,而這時,他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

  這時,許多民辦、代課老師辭職了。這時,商品經濟興起,平鄉縣自行車業短短的時間里讓許多人發財致富。許多辭職的老師從此告別貧困。

  貧困壓得胡清汝一家喘不過氣來,家里的幾畝地幾乎成了全部的指望。為了種地,他的農具經常放在地里,起早貪黑干一會兒,從沒有耽誤過學生一分鐘。

  即使是這樣,趕上家里的事情多,常常需要借債過日子。而出外當一個小工,每月也能掙到300元。

  內弟在成都搞自行車配件發了財,回來鼓動他,“姐夫,跟我干,我投資,你們給我做車座子,一年最少讓你們掙5萬元!別當這個窮民辦教師了。”

  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胡清汝交了辭職報告,村支書胡澤存紅著眼圈對胡清汝說:“清汝呀,咱村又窮又偏,沒人愿意來,你要不干,就沒有老師了。”這句話,在外人聽起來也許不算什么,但對生于這里長于這里的胡清汝來說卻振聾發聵,讓他終生縈繞耳邊。

  當孩子們坐在教室里,靜靜地等著他。胡清汝走進教室,邁上講臺,步伐沉重、語速緩緩地說:“同學們,這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后一課了。”

  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

  突然,不知誰帶頭喊了一聲:“老師,你別走!”“老師,你別走!”此起彼伏,連續不斷。同學們一個個趴在課桌上哭了……

  胡清汝也哭了,他對學生們說:“同學們別哭,老師不走了,永遠不走了!”

  后來賈村小學的老師依舊走馬燈一樣地換,學生走了一撥又一撥,但胡清汝依舊堅守在這里,共28年。

  這28年里,他的教學成績一直在學區名列前茅,從這所小學走出了47名大學生,賈村小學成了當地的名校。

  當校長也不改老黃牛本色

  2008年9月,合校并班政策開始實施,新建的西位明德小學啟用,胡清汝出任校長。雖說是新建學校,但只有一座空空的教學樓,其他配套設施還不到位:沒水沒電,無宿舍無食堂。校園工程建設垃圾遍地,到處是大坑小坑,雜草叢生……

  記者采訪時,學區校長馬在興介紹說,當時經費沒有到位,胡清汝從家里把賣玉米的錢都拿來搞校園建設,至今還有一些款項學區還沒有還清。

  胡清汝帶領全體10位女教師親自動手鏟垃圾、除雜草、平校園、修道路、打掃課室。經過半個月的苦干,學校基本達到正常教學要求。因為學校條件限制,學生不能吃住在學校,趕上雨雪天,道路泥濘,有的學生就無法來校上課,一些孩子的學習慢慢掉了隊。

  為了讓孩子們能寄宿,他建食堂、改宿舍、引水、拉電,騎著自行車四處溝通奔走,一個多月瘦了10多斤。

  后來學生可以住宿了,胡清汝的角色也多了,老師們戲謔地稱他有五個角色:護士、警察、木工、電工、水暖工。哪個孩子病了,他第一個問詢、聯系醫生;哪個孩子從學校跑出去了,他帶隊搜尋;課桌凳、門窗、學生床鋪損壞了,他親自修理。

  胡清汝和老師們相處,從來沒有校長的架子,待人溫厚如兄長。后來明德小學分配來幾名家在外地的特崗教師,每當這些老師要回家時,他就讓兒子開著車送他們到車站,返校時同樣到車站去接。星期天或節假日,就把特崗老師叫到自己家中,給他們包餃子吃。他們缺少教學經驗,在教學上給予耐心地指導,一有時間就向他們傳授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經驗。不到半年時間,他們都能勝任教學工作了,一年下來都成了學校的骨干。

  帶領下一代獻身鄉村教育

  今年,胡清汝的一個侄女大學教育專業畢業、一個侄女幼師畢業已在一私立幼兒園工作,這個教育世家,從胡清汝祖父算起,一共有20人當過老師,現在在崗的有13人,基本都是鄉村中小學老師。

  當地一位曾從教育行業改行的人士告訴記者,即使是現在,鄉村教師也沒有多少人愿意干,特別是年輕人,1000多元的薪水對他們沒有誘惑力,仍然認為鄉村教師沒有出息,在社會上沒有人求,社會地位較低,與城市里大不一樣。

  但胡清汝的兒子、女兒和侄子、侄女們都選擇了老老實實教書,家人中除一個堂弟考取了公務員改行之外,其余人都在中小學教書。他的子侄輩都曾是他的學生,一個家族的家風,職業的神圣感深深影響了后代,“我們家的人都喜歡這個職業。”胡清汝說。

  2011年,胡清汝在平鄉縣英才學校任教的侄女胡樹檜代表全家獲得了省教育廳、省教育工會頒發的“河北省優秀教育世家”稱號。同年10月,平鄉縣教育局下達文件《向教育世家———胡清汝一家學習的通知》。

  在平鄉教育界,胡清汝被譽為鄉村教育的“老黃牛”。

  如今,胡清汝已被縣教育局任命為常河鎮學區的業務副校長,主管全學區的教學,他上任后依然兢兢業業,保留著“老黃牛”的本色。從教32年,胡清汝獲得了“河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25項,兩次走上央視……就像鄉間樸素的油菜花,不經意間就有了炫目的燦爛。 胡清汝說,“現在家里教書的人多了,知名度也更大了,我要帶領著弟妹、子侄們,教好書,將爺爺、父親、叔叔的師德,傳承下去。”

關鍵詞:鄉村老師,師德,胡清汝

責任編輯:楊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