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支持斯諾登(網絡圖)
“棱鏡門”事件中美國國家行為對個人隱私的探底,在美國網民之間點燃了怒火。
6月7日,奧巴馬出面緊急“滅火”。他承認存在監控,但強調這種監控的目的是搜集情報反恐。他指出,“該項目對美國公民并不適用,也不會針對居住在美國的人”,項目中的行為合乎法律,兩院議員對此知情,并置于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監管之下,并已在保護隱私和國家安全之間努力尋求平衡。
美軍網絡司令部司令基思·亞歷山大出席在國會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時,為“棱鏡門”作出辯護,他指出,該計劃開展以來曾幫助政府成功挫敗了數十次恐怖襲擊陰謀。但是,對此類情報搜集項目在反恐工作中究竟成效幾何,目前質疑聲還不少。而且民眾的看法似與政界人士大相徑庭――網民們對自身隱私暴露的不安正在超過臨界點。《華盛頓郵報》稱,公眾需要合理的解釋,該項目為美國國家安全帶來的益處,是否真的抵得上侵犯個人隱私的代價。
“棱鏡門”令美國由網絡警察變竊賊
“棱鏡門”事件曝光后,美國由網絡“警察”變為慘遭討伐的“竊賊”。擁有如此“魔力”的“棱鏡門”,到底折射出什么?當世界各地的民眾在使用谷歌、臉譜、蘋果等知名公司的網絡進行社交、辦公或儲存信息時,他們絕不會想到自己屏幕的背后正隱藏著美情報部門的身影。換句話說,任何網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美國情報部門看在眼里、記在“芯”上——這不禁讓人想起好萊塢電影《國家公敵》中網民信息被人完全操控的駭人場景。
其實美情報部門在網絡監控及竊密方面已是“慣犯”。早在冷戰時期,美情報部門就曾聯手美國西方聯合電報公司,偷閱了不計其數的電報。如今,前科累累的美情報部門簡單地換了個“馬甲”,便又開始在網絡空間興風作浪。對此,美國總統奧巴馬聲稱,“棱鏡”不針對美國公民或在美國的人。言下之意,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對他國民眾的監控不成問題。這種簡單、霸道的邏輯正是“棱鏡”的可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