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曾預料到,浩淼的太空已不再是那個“玉宇無塵”的清潔之地,垃圾隨著人類足跡從地球一直蔓延到外太空,成為以幾何數量繁殖的潛在“殺手”。
美國全國研究委員會本月公布報告稱,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數量已達“臨界點”,相撞幾率大增,1000顆人造衛星受到威脅。該報告還認為,太空垃圾與溫室氣體、核廢料存儲等問題一樣,短期影響都不大,但如果長期得不到處理將釀成巨大惡果。這些憂慮早已在一次次太空事故中被證實。一個事例:今年6月底,國際空間站內的6名宇航員就是為了躲避一些快速接近空間站的太空垃圾而被迫全員疏散到“聯盟”號載人飛船上。
從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起,人類的太空之旅已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也散落下難以計數的太空垃圾:或是退役飛行器及其碰撞碎片,或是遺棄的運載火箭推進器殘骸,甚至航天員不小心遺留在太空中的物品也會帶來隱患——如美國太空行走第一人愛德華·懷特的一只手套,曾以約2.8萬千米的時速在地球軌道中呼嘯而行,要不是它一個月后墜入大氣層被燒毀的話,隨時都有可能穿透衛星或是航天器的堅硬外殼,讓它們“死于非命”。
當太空垃圾積聚到一定地步形成懸浮垃圾帶“圍困”地球時,人類太空之夢將被迫擱淺,近地空間完全失去應用價值,我們目前唯一的家園將成為宇宙“孤島”。如果核動力發動機等脫落的話,更是會打開發射性污染物的“潘多拉魔盒”。
在誰應該為太空垃圾“買單”的問題上,各國可謂爭議不斷,但清理這些太空中的“不速之客”才是當務之急。加強對太空垃圾的跟蹤監測,開發“激光掃帚”、“自殺性衛星”等清理技術已刻不容緩,同時,不能忽視提高人們的太空環保意識,制定和平清潔利用太空的國際法規以減少垃圾排放,讓宇宙恢復它本應具有的美麗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