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點擊】
對違法排污企業“按日計罰”
有些常委委員、地方和部門提出,目前環保領域“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突出,應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法律委員會建議作如下修改:增加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通過暗管、滲井、滲坑、高壓灌注或者以其他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條的規定予以處罰。”另外,還規定“企業事業單位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同時,對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相應加大了處罰力度。
在6月26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廣受公眾關注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進入二審。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鳴起作的關于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此前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對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
增加規定保護環境是基本國策
有些常委會組成人員、部門提出,目前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規有90多部,應當將環境保護法定位為環境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主要規定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解決共性問題。法律委員會建議作如下修改:一是在環境保護法第一條中增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規定。二是增加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并明確“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污染者擔責的原則。”三是進一步明確“環境保護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有的常委委員、部門和專家提出,環境保護法應當強化保護環境是全社會共同責任的理念,明確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義務保護環境。法律委員會建議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承擔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責任。”“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建立跨行政區聯合防治協調機制
有些常委委員、部門和社會公眾提出,應當將環境保護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上升為法律,完善環境保護基本制度。法律委員會建議作如下修改:一是修改完善環境監測制度,增加“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的規定。二是增加規定“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擅自開工建設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并可以責令恢復原狀。”三是明確聯合防治協調機制,規定“國家建立跨行政區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監測,實施統一的防治措施。”
重點排污單位應公開污染物情況
有些常委委員、部門和社會公眾提出,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應當建立公眾有序參與的機制。法律委員會建議對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作專章規定。一是明確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二是明確重點排污單位應當主動公開環境信息,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情況,以及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并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三是完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規定“對依法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編制時向公眾說明情況,征求意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后,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事項外,應當予以公開。發現建設項目未充分征求公眾意見的,應當責成建設單位征求公眾意見。”四是明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中華環保聯合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環保聯合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
有些常委委員提出,目前農業和農村污染問題嚴重,應當強化對農村環境的保護。法律委員會建議作如下修改:一是增加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采取措施”,保護農村環境。二是增加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三是規定“施用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及進行灌溉,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重金屬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