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留壩縣位于陜西西南部秦嶺山區地帶,全縣總人口4.7萬,2012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2886萬元,為國家級貧困縣。2013年春季開始,該縣決定每年投入200萬元,在九年義務教育、學前一年免費教育的基礎上,將免費范圍擴大至學前三年和普通高中,全面實施15年免費義務教育,并按照“免多少補多少”的原則對教育機構進行補助。(7月3日《中國青年報》)
在民生保障、民生改革總不能盡如人意的當下,“矮子里面的將軍”也總能讓公眾和網民感覺到社會的進步。當“15年免費義務教育”的重大利好在一個西北地區的貧困縣傳來,我們這些“局外人”也總能燃起殷殷希望———那邊都實行“15年免費教育”了,這邊還會很久嗎?這樣的語氣,很像樂觀主義詩人雪萊的那句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只是,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他們愿意為民生付出更多、給公眾一個樂觀的基礎條件嗎?
“15年免費教育”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2007年,陜西吳起縣便實施了“15年免費教育”;2010年,東莞石排鎮宣布實施25年免費教育(2013年,該政策被終止)。另外,在內蒙古、西藏等邊遠地區,地方教育部門也相繼宣布實施“15年免費教育”的政策。應當說,實施“15年免費教育”的區域確實在不斷擴大,雖然沒有“燎原之勢”,但也已經不是“星星之火”了。
具體而言,留壩縣實施“15年免費義務教育”再次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對一個縣政府而言,能否實施“15年免費義務教育”,經濟基礎從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起決定性因素的是地方政府有沒有一個為民服務、讓廣大公眾享受公共福利的真誠態度。下面,我們不妨用數據來佐證這一點。
筆者查閱了“2012年全國百強縣”中最后三位湖南醴陵縣、江蘇高淳縣、福建閩侯縣等地方的年財政收入,發現這幾個縣每年的財政收入都超過了33億元。陜西留壩縣這個全縣財政收入3886萬元的“國家貧困縣”,甚至連以上幾個縣的財政收入的1/10還達不到。然而,在“全國百強縣”之中,除了神木縣完成了“全國醫保”,除了寧陜縣完成了“15年免費教育”,我們卻并沒有看到多少縣完成真正惠及民生的保障工程。更讓人不解的是,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許多縣域,一些地方早已經達到了“富可敵國”的水平。一個縣域之內,擁有十幾、二十幾家上市公司、擁有幾家五星級酒店,已經成為很常見的事。然而,這些地方卻仍然沒有在教育、衛生方面走在一些貧困縣的前面。
對于一些相對比較富裕、比較發達的縣域來說,留壩縣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范本。而且這個范本比其他地方的公共福利政策更具有示范效應。對于絕大部分縣域來說,實現免費教育缺的不是金錢,缺的是誠意和決心。需要追問的是,所謂的百強縣,僅僅靠GDP和政府財政收入的一些數字來充當門面,對于民生的里子卻絲毫不顧及,這樣的百強縣,又有什么樣的價值?
站在國家層面,實現“15年免費教育”,不能讓各基層政府像散兵游勇一樣各自為戰。對此,教育部以及其他相關聯的部門,應該在全國范圍內有所部署。或者,也可以將實現免費教育作為對地方政府的考核目標,讓地方政府把錢都回饋到民生問題尤其是教育領域中。讓更多的家庭享受到公共財政帶來的福利。(王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