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唐山試點“全科醫生”首診 市民更方便
-上門隨訪是社區“全科醫生”每天的工作內容之一。記者郄磊攝 2015年,實現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及以上合格的全科醫生;2020年,基本實現每萬名城鄉居民擁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初步建立健全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 記者王鳳偉 石家莊和唐山將試點“全科醫生”首診 省政府日前出臺的《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15年,實現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及以上合格的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衛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20年,基本實現每萬名城鄉居民擁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初步建立健全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 《意見》指出,我省將建立全科醫生培養機制,計劃從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中招收一定人員,參加“5年大學+3年培養基地”的規范化培養。同時,從2013年起到2020年,遴選一定數量45歲以下具有相應執業資格或普通中專學歷的基層衛生人員,通過全國成人高考,參加成人大專學歷教育。獲得成人大專學歷后,再逐步實施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為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建設,我省將遴選80至90個符合標準的二、三級綜合醫院作為臨床培養基地(含中醫),遴選條件較好的200個左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作為實踐基地。 《意見》規定,取得執業資格的全科醫生一般注冊1個執業地點,也可以根據需要依據有關規定,多點注冊執業。全科醫生可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職或兼職工作,也可以獨立開辦個體診所或與他人聯合開辦診所。鼓勵建立由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公共衛生醫生或鄉村醫生等人員組成的全科醫療團隊,劃片為居民提供服務。 我省還將探索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機制,各地將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普遍開展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逐步建立基層首診和分級醫療管理制度,明確各級醫院出入院標準和雙向轉診機制。在石家莊和唐山市先行開展全科醫生首診試點并逐步推行。 我省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全科醫生執業注冊管理和服務質量監管。衛生部門和醫保經辦機構要建立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居民滿意度等為主要指標的考核體系,對全科醫生進行嚴格考核,考核結果定期公布并與醫保支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掛鉤。 社區衛生服務早在1997年就開始試點 其實,對多數省會居民而言,“社區衛生服務”并不陌生。 早在1997年,作為全省首批試點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率先在長安區展開。次年10月,長安區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經驗在全市被推廣。 可是,“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至今,似乎并沒有真正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模式。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是社區衛生服務宣傳不到位,轄區居民不清楚甚至不知道“社區衛生服務”;其次則是由此導致的轄區居民不理解甚至不接受;再有就是廣大居民對大醫院的盲目依賴。 專家們表示,“如果能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居民了解信任‘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勢必會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更多的居民也會從中受益。”專家們同時表示,“全科醫生”還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從細節、從點滴入手,進而取得轄區居民的信任。該專家同時表示,隨著省政府《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實施意見》的印發,相信“全科醫生”距離廣大居民并不是很遙遠! 記者跟訪: “全科醫生”師冬菊的一天 “全科醫生”究竟能為轄區居民提供哪些服務?他們距離廣大居民又有多遠?他們的出現能否幫助人們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就醫模式……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試圖將這些問號一一拉直。 一人管著6000位居民的健康 師大夫大名師冬菊,38歲,裕華路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門診的醫師。這位看上去極為普通柔弱的女子,管理青園小區(部分)和青一居委會兩個小區6000位居民的身體健康。 6000位居民中,屬于師大夫重點照顧的有305人,他們分別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同時,需要特殊照顧的還有1100人,這部分人的年齡均在65歲以上。對于這部分重點人群,師大夫必須做的功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患慢性病的居民每年至少做四次上門隨訪;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至少做一次上門隨訪;對他們每年至少做一次免費健康體檢,體檢項目包括血、尿、便常規,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心電圖等。 師大夫是青園小區(部分)和青一居委會的“名人兒”。跟著她在這兩個小區里走了一趟,不斷有人跟她打招呼。 看見趙大爺,她問,“大爺,上次的藥吃完了嗎?吃完了給你送過去。”趙大爺拉著她的手說,“閨女,閨女,還有,還有!” 趙大爺65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吃的藥也多,師大夫每次都是把藥送到趙大爺手中。 每天隨訪30戶,上午隨訪下午登記 上門隨訪是師冬菊每天的工作內容之一。她有一本快被翻爛的“寶典”,按照小區幾棟幾單元分類,記錄了她管理的每個居民的健康情況。為了能記下更多的內容,“寶典”上的字甚至只有米粒大小;為了方便修改內容,里面的字許多是用細細的鉛筆寫的。 除了這本可以隨身攜帶的“寶典”外,她辦公室的電腦里,還有一套更詳細更規范的居民健康檔案。 在記者跟隨師大夫貼身采訪的一個上午,她總共上門隨訪了30戶。“張大爺是腦血栓,必須得去看看!”“李大媽是心臟病,得去做個心電圖!”師冬菊心中有數地說。 “我們一般是上午隨訪,下午登記。”師冬菊說,“這樣的工作盡管很瑣碎,但讓廣大居民‘人人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實現安全、有效、方便、價廉、快捷的服務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和夢想,而實現老百姓的愿望與夢想就是身為一名社區醫生的‘中國夢’。”說這句話時,師冬菊一臉嚴肅。 師冬菊的一天 6:30 起床做早飯 6:50 把孩子叫醒 7:20 順路把孩子送到學校去上學 8:00 準時到單位 8:20 交接班 8:30 開會,一天工作安排,并做入戶準備 9:00 入戶 14:00 入戶工作結束,吃飯 14:30 登記病案,并將入戶信息輸入電腦 19:30 核對數據 22:00 打掃衛生,關門到值班室休息…… 這就是師冬菊一天的工作狀態。盡管如此,她的伙伴——“手機”總是24小時開機,因為她要面對的可能是深夜有危重病癥的患者。 記者了解到,就目前而言,在全市200余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心),共有1065名和師冬菊一樣的“全科醫生”,他們每天每夜都和師冬菊一樣在各自負責的轄區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
關鍵詞:全科醫生,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