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苦娃回報社會扶貧濟困 帶領愛心團走山區
每次公益活動,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出錢出力樂此不疲 他家曾是村里的“窮戶”,他穿過打補丁的衣服,吃過清水煮白菜,住過土坯房。就是這樣一個經歷過困苦歲月的“苦娃”,在生活富裕的今天,不忘感恩,伸出援手幫助孤兒院殘疾兒童、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并發動更多的人組建了一個“愛心團”,共同扶貧濟困。他,就是被裕華區文明辦授予“身邊好人”稱號的槐底社區居民吳會生。 文/圖記者杜慧 今非昔比,想回報社會扶貧濟困 見到吳會生時,他一身工作裝,正在辦公室里整理材料。 提及這些年,他所做的“好事”和榮獲的“身邊好人”稱號,他直言:“這沒什么,只是我們的能力還太有限,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60后的吳會生是槐底村人,在他兒時的記憶里,家里的狀況很不好,算是村里的“窮戶”,兄妹們多,父母都靠種地為生,日子過得很苦。“我記得穿過打補丁的衣服,吃過清水煮白菜,還住過土坯房……”回憶兒時,他說那是一種記憶,更是一種催人前進的動力。 中學畢業后,在村里解決了就業,但他沒有滿足,憑借個人的不斷努力,如今的他有了一點點成績。 其間,伴隨著槐底城中村改造,他家低矮的平房也變成了高樓大廈,他家的小日子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當他衣食無憂之際,兒時的種種苦難經歷不斷在他腦海里徘徊。“說真的,今非昔比,現在的好日子是我想都沒想到的!我們要感恩,感恩社會的發展。”吳會生說,他想做點事情回報社會,扶貧濟困。 探訪孤兒院,那些孩子讓他心疼了 說起第一次獻愛心,那還是一次偶遇。 2006年冬天,他和朋友去趙縣游玩,開車回來的路上,恰巧路過趙縣孤兒院。 “進去看看?”有朋友提議。當他走進去,看到三四十個孩子,住在沒有暖氣的大屋子,小臉和小手被凍得通紅時,他心疼了,兒時的記憶瞬時被勾了起來。 “應該幫幫這些可憐的孩子們!”從趙縣返回的路上,他一直在想該怎么幫他們。給錢還是給物?這個想法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應該發動更多愛心人士,一起獻愛心。”說干就干,沒幾天,他就在單位賣場里貼海報,一場自愿為趙縣孤兒院獻愛心的活動開始了! 幾天過去了,大家有的捐款,有的捐物,他還買來玩具和零食,一起送到了趙縣孤兒院。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容,他堅毅的心被融化了。 組建“愛心團”,捐助行動不間斷 “以后每年我都要去一趟趙縣孤兒院,為孩子們送去了衣服、零食、水果……”吳會生說,每次與他同行的,都有單位同事和其他自愿獻愛心的商戶。因為大家志趣相投,公益愛心組織“愛心團”便應運而生了。 這之后,愛心力量強大了,他們“愛心團”獻愛心的行動從未停止。 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請朋友從周邊縣市尋找貧困山區小學的孩子們,給予他們物資和現金資助。前不久,他們“愛心團”去了平山陡嶺村,給孩子們送去兒童玩具、圖書,還有一臺電腦,專供老師教學使用。 愛心如海,互幫互助。作為“愛心團”團長的吳會生把志愿服務當成一種責任。在工作之余,只要“愛心團”組織公益活動,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樂此不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既出錢又出力。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當天,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捐了出去。隨后,17日,他組織“愛心團”捐款,這一次,募集資金17萬元。2010年4月,玉樹地震,他主動聯系河北慈善總會,再次傾囊饋贈,這次他和他的“愛心團”共捐款5萬元,幫助玉樹渡難關。 2011年底,從媒體上得知阜平棗農賣棗難的消息后,他當即驅車趕赴阜平,了解情況確實如此,回來后,在“愛心團”里發出了援購阜平大棗的倡議書,得到了大家積極響應,共認購大棗20萬斤,“我一個人就買了200斤,自己留一部分,剩下的就送親朋了!”吳會生說,其實,社會上有不少像他們一樣的民間愛心組織,大家心愿都一樣,就是助人為樂,這樣“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
關鍵詞:獻愛心,愛心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