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毀兵:天天與“死神”掰手腕
在人民解放軍的行列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雖然遠離云譎波詭、危機四伏、殊死搏殺的戰場,卻同樣時常身處險境,面臨生與死的考驗,在和平時期堪稱“離戰場最近的人”。
他們天天與化學危險品、地雷、雷管、炸藥“零距離”接觸,絲毫的疏忽或麻痹都可能釀成大禍,猶如“天天上戰場”。
他們就是默默無聞的“銷毀兵”。日前,記者走進沈陽軍區,與銷毀化學危險品和地爆器材的官兵同行,感受他們不同尋常的工作,傾聽他們那驚心動魄的故事。
“大魔頭”如何變成“紙老虎”
鏡頭一:沈陽軍區某防化技術大隊防化危險品銷毀站。身穿防護衣、頭戴防護面具,記者“全副武裝”走進化學危險品銷毀作業室。大隊長郭劍英說:“一會兒防護衣的溫度能達到四五十度,連續作業1小時,靴子里能倒出汗水來,人都容易虛脫。”然而,僅過三五分鐘,記者就感覺呼吸困難,悶熱難受,恨不得棄衣而逃。
操作臺前,和記者一樣“全副武裝”的倆人,戴著橡膠手套,正小心翼翼地將一瓶瓶化學危險品進行分解,動作準確到位,程序有條不紊。半個小時后,他倆走出作業室,脫下行頭,濕漉漉的迷彩服貼著身,頭上熱氣騰騰。
“這是技術室孔祥松主任和張顯龍工程師。”大隊長郭劍英介紹道。
“風險最大的作業都是領導、干部上,這是我們的‘規矩’。”大隊政委呂正偉接過話茬說:“這也是給戰士們吃顆‘定心丸’。”
危險品銷毀工作,平時亦是戰時。記者了解到,幾年來,這個防化技術大隊安全檢測銷毀化學危險品3.7萬千克、放射源1.6萬余塊,多次受到全軍表彰。
“化學危險品掌控不好,就是個‘大魔頭’;掌控好了,就是個‘紙老虎’。”今年58歲的吳文濤大校是防化技術大隊的高級工程師,與化學危險品打了半輩子交道,卻從不言放棄。他說:“再危險的職業總得有人去干,如果為了錢,可能給多少錢我也不去干,但咱是軍人,使命在身,即便豁上命也值了。”
吳文濤曾參與我軍第一臺移動式防化危險品銷毀裝置鑒定試用。有一回,燃燒室突然熄火,系統出現停車,此時電壓380伏、爐溫1200攝氏度,若不馬上排除故障,焚燒爐就會變成“布毒爐”,有毒有害化學氣體外溢。在極可能遭受沾染的高危情況下,吳文濤處變不驚,第一時間沖上去,細致排查40分鐘,憑著精湛的技術水平和過硬的心理素質,終于將系統故障排除,順利完成了試銷任務。
此后,他提出先分解化學制劑再進行銷毀的建議。雖然,這樣做增加了25倍工作量,但為化學危險品銷毀加了一道“安全閥”。
采訪中記者深深體會到,在銷毀戰線上奮戰,僅有滿腔的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過硬的本領和作風。
現任防化大隊防化技術室主任孔祥松,碩士研究生畢業,入伍18年,先后60多次執行全軍防化危險品清查銷毀、日遺化武毒劑泄漏銷毀、二戰時期有毒有害化學危險品鑒定等重大任務,無一差錯,主研的多項課題,解決了防毒面具濾毒、制劑自動化檢測、危險液體移取、銷毀安全等諸多難題,3次榮立三等功,成為新一代“降魔尖兵”。
“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更強,我該退休了。”說著,吳文濤欣慰地笑了。
和“死神”掰手腕
鏡頭二:遼南,驕陽似火。深山溝里,地爆器材野外炸毀作業準備就緒。
“5、4、3、2、1,起爆!”地爆器材檢測銷毀站站長李宏業下達了命令。
“轟!”“轟!”兩聲巨響,第一、二號坑的廢舊地爆器材頓時化為灰燼??墒牵谌齻€坑的50公斤危險品紋絲不動。
“出現延期,第三響未起爆!”李宏業立即向3公里外的指揮組報告。銷毀作業中出現啞炮是非常危險的,按規定要求,觀察20分鐘后即可前去排除故障。
“你們都別動,我去看看。”李宏業對身邊的人說。
“坑是我布的,我熟悉情況,我上!”“我年輕,沒孩子,我去!”一名工程師和士官李向榮也跟了上來。
走過第二道防爆墻,李宏業大手一攔,命令道:“我是領導,該我上,你們都別爭了。”說啥也不讓他倆跟著。就在爭執之中,李宏業忽然聽到坑內傳來輕微的“噼啪”聲,判定是發射藥還在燃燒。
“快隱蔽!”李宏業擋住他倆,迅速在山腳拐彎處就地臥倒。
“轟!”第三響起爆了,三人安然無恙。此時,他們與爆炸作業點直線距離只有10米遠。
“多虧李站長心細,要不然就出大事了。”士官李向榮動情地對記者說:“跟著這樣的領導干,心里踏實!”
按照總部的要求,沈陽軍區每年都要檢測、銷毀千噸以上的地爆器材,有雷管、炸藥、引信、地雷、爆破筒、火箭布(掃)雷彈等,樣樣“火暴脾氣”,個個具有殺傷力。
夏秋季節,是每年銷毀任務最集中、最繁忙的時候。在遼西某銷毀現場,正在搬運地雷的一期士官張亮告訴記者:“這5萬枚地雷的搬運、拆分工作要在12天完成,不然就耽誤下一道工序了。”
“像張亮,一天大概要彎腰搬運4000次,勞動量非比常人。”某工兵器材倉庫分庫主任金剛心疼地說:“他們天天累得手都哆嗦,端不住飯碗、拿不住筷子。”
“銷毀工作不但艱苦、危險,而且技術性強,稍微的差池就會釀成重大事故。”沈陽軍區裝備部車輛工化部部長楊光告訴記者,地爆器材種類雜、型號多、年代久遠,安全性、穩定性難以掌控。作為專業銷毀部隊,某工兵倉庫地爆器材檢測銷毀站每年都要請專家講解不同爆炸物的性能、特點和銷毀方法;開展崗位練兵,反復體會要領,熟練掌握動作。站里80%的軍官具有全日制本科學歷,所有士官都是院校畢業。
記者看到,官兵們按程序分組作業,一步一動,不允許交叉,每個人都是重復一個動作。比如拆分地雷,大到布雷彈,小到雷管或指甲大小的火帽,都是專人拆分,每天不厭其煩地重復成百上千次。
“每次都是第一次,假如處理不當都是險情,‘轟’一聲,連寫檢查的機會都沒有。”某工兵器材倉庫主任姜世勇說:“年年組織銷毀工作,天天和‘死神’掰手腕,時時刻刻如履薄冰。”
“縝密評估,科學管理,依法操作,促進了安全銷毀。”沈陽軍區裝備部部長高潮道出了其中的秘訣。
輾轉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銷毀現場,記者看到,每到任務部隊,“銷毀兵”都是先到庫房進行清查,摸準第一手資料,認真檢查確定待銷毀器材的種類、數量,反復研究、論證方案;每次勘選銷毀作業場地,都要把周邊兩公里范圍內的民房、磚窯、礦點等走到、看到,跋山涉水,不辭辛苦。
要想作業零風險,搬、運、銷、撤等環節總體評估必在先。記者發現,每次危險品運輸,都是凌晨4點起床裝車,5點前離開市區,避開人車高峰期。作業前,要對作業場范圍、安全距離、爆轟當量及沖擊波、地震波、飛石等可能產生的破壞和影響,進行科學計算評估。無論作業量大小,哪怕一炮就能夠解決的,也要先試炸,確保萬無一失。
“習慣了,我們遺書都寫好了”
鏡頭三:“全大隊官兵4個人為一組,輪流作業,干部負責清理、檢測、包裝,戰士只負責搬運。”防化技術大隊的操作間里,大隊領導穿著30多公斤重的鉛衣,戴上防護頭套、手套第一個上陣,緊接著是機關分隊干部、黨員和骨干。
這是大隊要對上萬塊放射源進行清理、檢測、包裝。與這么大批量的化學危險品“零距離”接觸,無疑是在與“毒魔”作殊死較量。許多人心生顧慮,忐忑不安。
“領導都敢干,我們還怕啥!”看在眼里的戰士們心服了。
任務提前順利完成,官兵無一人受沾染。
風險面前,領導干部就是“擋風墻”。記者了解到,銷毀作業涉及部門廣、動用兵力多、組織難度大、作業風險高,為此,沈陽軍區規定部隊每次進行銷毀作業時,必須有一名副師職以上領導在現場組織指揮。軍區裝備部則要求,銷毀站領導要現場指揮、親自作業。
“最大的挑戰往往是面臨危險時,別人快速撤離,遠離危險之地,他們卻必須將生死置之度外,毫不猶豫地沖上去,與‘死神’賽跑,與‘惡魔’搏斗。”在沈陽軍區副司令員鐘志明眼里,“銷毀兵”就像黃繼光、董存瑞,隨時隨地準備沖鋒陷陣,敢于犧牲奉獻。
2010年8月16日,伊春五馬河一家鞭炮廠發生爆炸,釀成慘劇。地方政府向沈陽軍區緊急求援:尚有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80余噸,其中黑火藥20余噸,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請求派爆破專家現場指導銷毀。
軍區把任務交給了地爆器材檢測銷毀站。此時,工程師侯廣志剛完成銷毀任務從海島返回沈陽,正在醫院照顧待產的妻子。接到命令,他二話沒說,連夜趕赴伊春,于第二天凌晨4點到達事故現場。
爆炸起火后的現場滿目瘡痍,遺存的黑火藥等原材料隨時都有險情發生。由于銷毀風險太大,地爆公司老板說:“玩命的事,給多少錢也不干!”
侯廣志也是第一次面對這么大量的黑火藥銷毀任務。但他知道,老百姓相信解放軍,關鍵時刻軍人不能言退。
“分批量進行銷毀。”侯廣志和同行的某部工程師董德坤仔細勘察現場情況后,迅速拿出方案。此后5天,他們精心設計、細心布置,與地方有關部門和人員密切協同,冒險將80余噸危險品全部銷毀。
當最后一縷硝煙散盡,在場的人情不自禁地為侯廣志、董德坤鼓掌、敬禮。
“類似高危險、高強度應急排險的事,銷毀站的官兵都經歷過。”回憶往事,侯廣志少校淡定、從容。他指著身邊的戰友對記者說:“習慣了,我們遺書都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