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壇壇罐罐地震毀”,下聯“棍棍棒棒建家園”,橫批“不屈不撓”。55歲的李茂蘆在自家的板房門外貼上了這樣的對聯,希望受災民眾能用自己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
29日,“4·20”蘆山強烈地震后第100天,記者重返已轉入災后重建的蘆山地震災區,探訪受災民眾安置點里的生活。
在四川雅安蘆山縣體育館集中安置小區里,20平方米的板房屋里,住著李茂蘆一家三口。冰箱、電視、電風扇樣樣齊全,屋內一角擺放著一臺電腦,李茂蘆沒事的時候還能上上網。“通過抽簽,7月1日我們正式從帳篷里搬進了板房,衛生間和廚房是公共的,現在肯定比住帳篷好。”李茂蘆笑著說。
據了解,該安置點共建板房34棟,可用218間。小區內設有臨時管委會、警務室、心理疏導室、幼兒園、健身廣場等,且有保安、保潔性專業隊伍為小區住戶服務。小區現已入住217戶,入住受災民眾872人。
地震后,李茂蘆在蘆山縣城的房子成了危房,從帳篷到板房,李茂蘆一家的生活習慣也隨之改變。“開始還是覺得沒家里住得自在,不隔音、又悶熱,但只有盡量克服困難。”李茂蘆表示,現在的居住環境似小區,已經很不錯了。“災后重建需要時間。”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安置點里的兒童友好家園了傳出了童稚的歌聲。七八名兒童在3名老師的帶領下邊唱邊隨節拍輕搖著身姿,臉上露出天真的笑容。
與蘆山一河之隔的天全縣,在地震中被稱為“站立的廢墟”,大部分房屋成為危房,全縣15個鄉鎮,近17萬人受災。記者來到天全縣仁義鄉巖峰村村委院壩里的集中安置點,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一座白色三層小樓前,3排嶄新的磚瓦房井然坐落。二十幾位村民正在房檐下陰涼處拉家常。“你女兒考全縣11名,好厲害喲。”村民張朝瓊上初二的女兒毛文潔這次期末考試考了天全縣第11名,引得同住集中安置點的村民們一陣羨慕。
對面的磚瓦房里,村民梁仕英正在擺弄著自己繡的十字繡,上面繡著“家和萬事興”五個大字。梁仕英說,地震后就開始繡,準備留著搬新房子掛在墻上,取個好兆頭。
正值暑假,王德勛的兩個孫子正圍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地看著動畫片,旁邊的桌子上擺著暑假作業。“盡管住在安置點里,也要讓孩子的假期勞逸結合。”王德勛說。
13歲的高敏敏和15歲的毛文潔是從小玩到大的“閨蜜”。自從搬到安置點也成了鄰居。在高敏敏看來,集中居住讓她走門串戶、分享彼此的少女心事更方便。
在天全縣思經鄉民主村,61歲的楊德云正在自家房前揮著鐵鍬,翻動著剛剛運來的鵝卵石。從6月19日開始,他就在張羅著重建自家的房子。
盡管楊德云目前還住在過渡安置的帳篷里,但他早已在心中勾畫出新房子的藍圖。“新房一樓正在封頂,預計11月建好兩層樓。”楊德云笑著說,災難過去了,人總要向前看。“只要人在,什么都可以重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