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最近廣東、河南、河北等省份主要負責人都拜會財政部,并表達了類似觀點:本省經濟底子薄,希望中央財政加大支持力度。
在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速繼續放緩的背景下,部分省市主要負責人密集拜會財政部,耐人尋味。有專家對此表示,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支持,除了資金還有政策,但也不排除省市負責人是為了將來財政改革的利益表達訴求。
按理說,省市負責人拜會財政部,不同于以往的“跑部錢進”,是一種正常溝通。但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跑部錢進”。
眾所周知,由于有關部門掌握著項目審批權、資金分配權等公共權力,近些年來在部分部委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門前人頭攢動,而且還有“市長之吻”等奇觀。另外,這種現象還帶火了高檔餐飲業。于是,輿論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很有味道的名字:“跑部錢進”,即“跑部”才有“錢進”,不“跑部”沒有“錢進”。
“跑部錢進”絕非正常現象,很可能會造成項目審批、資金分配等方面向“跑部”者傾斜。同時,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拜會財政部”與“跑部錢進”存在不同,前者光明正大,主要是部分省市與財政部進行溝通,表達自己訴求,而后者則讓人產生了很多不好的想象。
顯然,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財政減收是必然的。日前,財政部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支情況顯示,1~6月累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6859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億元,增長7.5%,增幅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盡管地方財政收入數據稍好,為36280億元,同比增長13.5%。但由于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主要依賴于房地產,因而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由于財政部在資金劃撥、財政政策制訂等方面有相關權力,所以就會成為部分省市拜會的對象。如果財政部在接待每一撥“客人”時,都能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態度,自然會消除公眾的憂慮。但如果每一撥“客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那么在財政資金總量有限的情況下,不排除就會出現傾斜現象,即“拜會財政部”者有好處,不拜會者有可能無好處。
對于“拜會財政部”現象,筆者以為,必須警惕公共財政資金、政策因此而不公。所以,財政部應該高掛“謝客”牌。如果有必要與各省市進行溝通,理應進行集體討論,而不應該是個別溝通,這樣才能保證公共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公平性。我們要意識到,無論是哪個省市,是否拜會過財政部,應該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應該因為“拜會財政部”而偏心。
如果說預防“跑部錢進”現象最有效的辦法是下放行政審批權,那么,預防“拜會財政部”的有效辦法就是進行財稅改革,讓地方的事權和財權匹配。當一切嚴格按照科學的財政制度操作時,有人大監督時,恐怕就沒有“拜會財政部”現象了,因為公共財政是按照剛性制度運行的,不會因為“拜會財政部”而改變什么。問題是,我們的財稅改革何時進行,科學的財政制度如何制訂和落實?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