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土地誰來種咋經營? “家庭農場”趟出路
-范立濤站在自己的玉米田中,講述著自己的夢想。
-在范立濤的糧倉,工人正在忙碌。 有更多的李素敏們正在農村崛起。這樣的土地經營模式,引起了農業專家的關注。 大家都說種地苦,使得很多農村的青壯年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繁華的都市打工。可如今這種情況卻發生了轉變,昨日本報刊登了《家庭農場:180畝地一年凈賺20萬》后,多位讀者打來熱線咨詢家庭農場的相關情況,也吸引了一些農業專家的關注。同時,本報也探訪了兩位“土中掘金”者的追夢之旅,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借鑒。 □文/圖記者趙曉華馮月靜實習生王厚霖 辭去國企工作承包了1100多畝地 樣本人物范立濤完善了土地流轉方式年利潤預計20萬元 當很多農村人背起行囊選擇到城里打工的時候,曾在南開大學國際商務專業進修的范立濤,2011年年底毅然離開天津,回到家鄉,通過走訪,出外考察,決定承包1100多畝地。2012年7月,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公司員工22名,多為家庭成員、親屬。 “我們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土地流轉方式,并有專業的農機服務隊、農技服務隊、植保服務隊、水電服務隊等五支隊伍。”范立濤說,“目前,這1100多畝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兩種糧食作物。”范立濤說,他們的土地流轉方式以土地托管方式為主。農戶將土地委托給公司全權管理,由公司進行統一配發種子、農藥、肥料;統一耕地、播種、收割;統一田間管理的全過程委托管理服務。公司負責耕作農戶“托管”的土地,參照土壤肥力,灌溉設施、連片成方面積等條件差異,保證每年每畝地向農戶支付500元—800元流轉費(農業直補、農資直補歸農戶,化肥、農藥、種子、電力、柴油補貼歸公司);農戶則不再管理自家的承包田,對托管耕地當年當季糧食生產的成本投入的各項費用均由公司承擔;用于托管耕地農田基建、灌溉配套設施的維修改造費用全部由公司承擔。 范立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公司注冊資金60萬元,購買玉米聯合收割機、小麥聯合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土地流轉費用等共計60萬元,總投入120萬元。今年1100畝小麥,畝產900多斤(許多地地力不足,經過一兩年地力的養護,畝產量會增大),現在種植的玉米,預計畝產能達到1200-1500斤。這樣算下來,今年的利潤預計為20萬,預計三四年可以回收所有成本。 農大畢業后回到家鄉當農民 樣本人物王永波700元/畝租賃130畝地,年底有望達到500畝 “辛辛苦苦八九年,終于有了300多畝地,我的家庭農場夢又前進了一步。”站在石家莊正定縣南樓鄉南樓村村東,34歲的王永波指著一大片平整的土地說:“這130畝耕地是去年冬天通過土地流轉轉租承包的,今年春季全部種植了優質的馬鈴薯,如今馬鈴薯已經銷售過半。” 2004年西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的王永波,回到家鄉南樓村當了一名農民。“我們村祖祖輩輩都是種小麥、玉米,村民忙活一年掙不了多少錢。我回來就是想運用自己所學的先進技術,帶領鄉親們致富。”王永波計劃租賃土地進行規模種植,當一名農場主,做出個樣子給鄉親們看。由于資金所限,最初他只租賃了5畝地,建起了全鄉第一個高標準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開始種植櫻桃西紅柿。連續種植了3年日光溫室大棚,王永波有了10萬元的積蓄。 在種大棚的同時,他還辦了一家集農業技術服務、農民培訓、農資供應于一體的農資店,在經營農藥、種子、化肥的同時,為村民提供免費技術培訓、科技信息咨詢、田間診斷、現場指導等。經歷了長達8年的資金、人脈、市場等多種要素的積累后,2012年秋,王永波以700元/畝的價格租賃了29戶農民成方連片的130畝土地。“我又談妥了一些土地的承包,到了今年年底就有500多畝土地了。” 土地增加了,王永波很高興。不過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同時,他也有著缺少資金和土地的煩惱。大面積種植農產品,并獲得好的效益,必須要有農產品儲藏的場所和設備,這就需要建設用地,這對每家只有幾畝、十幾畝地的農民來講,簡直太難了。他希望政府在涉農項目承接、資金扶持、制度保障等方面能盡快出臺可操作的措施,引導家庭農場、土地流轉的發展。 城市人也想“土中掘金” 昨日記者進行了街頭調查,20位調查者中有4人看到本報報道后,表示想要嘗試“農場”的經營。“不過我看報紙上寫著,好像只有農業戶口才能成立家庭農場。”一位姓李的市民,期盼自己能用其他形式來投身農業。有6位市民表示,到農村種植“農場”,既需要資金、技術、土地、人脈,更需要勇氣,缺一不可。有10位市民表示“家庭農場”必定會帶動農村的發展,作為城市人還是很看好的,但不會去嘗試。 “從來都是聽說辦工廠、開旅館有營業執照,沒想到種地也可以申請營業執照。看來農業真是會有大發展啊!”市民王先生說,自己的生意似乎都到了瓶頸期,現在想想種地是條新路子啊! 解決了“土地誰來種” 現在農村的現狀是,在田間勞作的大多都是老年人或婦女,有人戲稱為“3860部隊”(農村婦女和60歲老人)。未來農村的土地,應該是年輕人的“天下”。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化農業生產需要的是機械化、產業化、標準化耕作,這就需要一批懂技術、懂經營的年輕人投身到農業生產中。因此國家鼓勵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實現土地的適度集中,從而實現規模化經營和現代化科學經營。這時,就應運而生了家庭農場、合作社等。 省農林科學院專家張文英 看到“未來土地怎么種” 通過土地流轉給一些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讓農業生產更加集約高效,這是非常適合現代農村土地發展的一條路子。現在中國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型時期,現代農業勢必要走產業化、標準化生產的路子,肯定是要通過土地托管、土地流轉等方式,使土地相對集中起來進行種植、經營。家庭農場必定不是傳統的種植,肯定會是機械化、科學化種植,這必定會帶動農村的發展。但同時,土地流轉應該進行嚴格監管,防止土地性質被改變。 石家莊農科院名譽院長郭進考
|
關鍵詞:家庭農場,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