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人的“綠色生活”——— 在平山縣東柏坡村
依依楊柳,微風吹過,掀起一片綠色。走進平山縣東柏坡村,只見村子不大,街道不寬,也略有彎曲起伏,卻整潔有序,兩側成排的柳樹一直延伸到了村子盡頭,長長的絲絳垂在路邊,隨風舞動。樹間,一排排冬青、月季經過一夜雨水的沖洗,青翠蒼綠,街面墻體都是白色的,有的房子還有一米來高的青色石頭底座,為這小小山村增添了幾多清新和古樸。 東柏坡村是個移民村,因建崗南水庫,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從庫區遷移出來。“村里以前環境可沒這么好,路兩邊全是垃圾、柴草、磚瓦,過個車都難。”在村民閆順家門口,他指著門口一排冬青綠化帶說,這里過去堆的是半人高的柴草。今年春天,村里要求統一清理,后來又統一種上了綠色植物。“不光我們家,各家各戶都一樣,清理了門前垃圾、磚瓦,拆除了私搭亂建,種上了樹、栽上了花,弄得可漂亮了。” “村子遷出來幾十年了,數今年變化最大,幾天一個樣。”當了10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劉樹亮介紹,今年,他們村硬化了三條共1100多米長的街道,現在家家門前都是水泥路了,還栽了3.5萬棵(株)楊柳和冬青、月季、葡萄等,粉刷了8000多平方米的墻面。“綠樹白墻,鮮花小街,咱村里人也要過‘綠色生活’”。 劉樹亮說的“綠色生活”,不單單指村容村貌的變化,還有生活質量的改善。在村里,我們發現雖然房子新舊不一、高矮不等,但每家的房頂上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環境變了,人的生活習慣也要變。”劉樹亮介紹,他們通過和縣里的多個部門聯系,爭取了資金支持,每安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上級補貼1600元,自家只出400元,現在全村120多戶都安上了。“有了太陽能熱水器,夏天干完活回來沖個澡,再在葡萄架下乘乘涼、喝杯茶,心里好舒坦。” 光能洗澡不行,還得解決洗完澡后的排水問題。在硬化街道時,該村又多花了十幾萬元,鋪設了排水管道。離街近的農戶,家里的排水管道就直接和街里的接上;離街遠的,村里就出資在門前、院后給挖個旱井,這樣排水問題都解決了。 改廚是東柏坡村“綠色生活”的最大體現。臨近中午,在村民王海明家,我們親自體驗了一下。王海明家的廚房設在西廂房,三面墻裝的都是櫥柜,紫紅色柜體,白色大理石臺面,干凈整潔,油煙機、燃氣灶一應俱全。一打開灶,藍色火苗突突地直往上躥,完全不是過去燒柴、燒煤,煙熏火燎的樣子了。 “我們燒水做飯用的都是沼氣。”王海明說。在廚房旁,有一個占地四五平方米的棚子,地面養豬,地下是用水泥密封的2米深的池子,池子又與水沖廁所相連,這樣人、畜糞便排到池子中產生沼氣。 “這都用多半年了,現在氣壓還大得很。”王海明說,“有了沼氣池,做飯就不再燒煤、燒柴火了,方便干凈多了。沼氣池中的廢渣、廢液過段時間清掏后都當肥料上到地里了,啥都不浪費,還省了買肥料錢。” 劉樹亮介紹,現在村里70%以上的戶都建了沼氣池,建沼氣池每戶沒花幾個錢,因為政府有補貼,所以村民改廚的積極性很高。剩下沒建沼氣池的戶,主要是家里空間小,沒有建沼氣池的地方,村里正在想法幫助這些戶解決這些難題?,F在已有六七戶明確表示要騰出地方來建沼氣池了。“全村老百姓都用上沼氣了,既干凈衛生,又節能環保,那生活質量不就高多了?” |
關鍵詞:農村面貌改造,平山縣,東柏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