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東寧縣獲悉,經過二戰史的相關專家學者論證,已認定黑龍江省東寧是遠東戰役“打響第一槍”之地。
8月14日,“抗日戰爭時期蘇聯紅軍援華出兵東北—論證遠東戰役在東寧打響第一槍”學術研討會在東寧舉行。專家學者們根據中國、蘇聯、日本三方的相關資料和文獻記載,分析、論證出遠東戰役的第一槍在東寧打響。
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會長王新華介紹,根據蘇、日雙方的有關史料記載證實,1945年8月9日零時剛過,蘇軍第39軍即冒著大雨,避開位于正面的日本關東軍的駐壘地域,從法捷耶夫卡地區越境向東寧挺進,揭開了遠東戰役的序幕。日本學者島田俊彥在《日本關東軍的覆滅》中也寫道:“1945年8月9日凌晨1時許,關東軍總司令部接到駐牡丹江第一方面軍的電話報告:"東寧、綏芬河正面之敵已開始進攻!"”另外,日本關東軍混成第132旅第783大隊作戰日志中也有記載:“1945年8月9日開戰第一天,蘇軍對第一邊境守備隊的各個陣地進行了猛烈的攻擊……”
“蘇聯(前蘇聯)對日宣戰并出兵中國東北的行動,加速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提前結束了戰爭,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而東寧作為遠東戰役“打響第一槍”之地,其歷史意義更加突出,東寧要塞群遺址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霸占中國東北和企圖侵略蘇聯的歷史罪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湯重南說。
東寧要塞群始建于1934年6月,正面寬110多公里、縱深50多公里,由閻王殿要塞、三角山要塞等十余處地下要塞組成。東寧要塞是侵華日軍在亞洲修筑的最大工事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戰場。東寧是“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最后的淪陷地,是侵華日軍集體埋葬中國勞工最大的場所。
東寧要塞遺址于1999年6月對外開放,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