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面貌改造:辛集田莊村“堵心路”變成致富路
8月1日上午10時多,辛集市舊城鎮田莊村東一片菜地里,村民田延波把采摘的茄子、西紅柿和大蔥隨手裝上卡車。“原先摘了菜,只能扛到很遠的地頭才能裝車。現在菜地里也修上了水泥路,就不用來回跑了,省時、省力。等新蔬菜交易市場建起來,那就更方便了。”田延波抹了把臉上的汗說。 田莊村是個蔬菜種植專業村,有80%的村民以種菜為生,冀州、深州、安平、饒陽等周邊縣市的蔬菜批發商經常來這里進貨。雖然村里早就修了水泥路,但成片菜地通往村蔬菜交易市場的唯一道路還是狹窄的土路,且坑洼不平,一下雨,卡車都進不去,這讓村民很堵心———菜地距蔬菜交易市場雖然只有一公里,但新鮮水靈的蔬菜運到市場早被顛破了皮。蔬菜“破了相”,只能半價或以更低的價格處理掉。每到跟批發商討價還價的時候,村民既傷心又無奈。 提升蔬菜產業水平,就必須首先解決這最后一公里道路的問題。去年9月,田莊村集體出資8萬元,加上多方籌資14萬元,將這條土路拓寬改造成了水泥路,“堵心路”由此變成了致富路。田延波說,從地里摘下的菜是啥樣,到交易市場還是啥樣,價格一下子提升了30%。 路修好了,困擾菜農多年的難題解決了,但村黨支部書記李明凱并不滿足。現在的村蔬菜交易市場位于辛集市的一條主干道旁。說是市場,其實就是一個一畝大小的空地。蔬菜批發商進貨時,大大小小的車輛擠在一起轉不開身,有的村民干脆把菜攤擺到了馬路上。“市場設施太差,也是制約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李明凱介紹,最近,他們在蔬菜交易市場對面新建了一個蔬菜交易大廳,并在大廳旁建起了6間門店,讓村民直銷種子、塑料、化肥等農用物資。在門店后面,還蓋了10間客房,用于外地客商休息。 完善了硬件設施,田莊村開始把眼光放得更長遠。該村雖然是無公害蔬菜專業村,還注冊了“興田”商標,可由于思想觀念陳舊、缺乏有效組織引導等原因,菜農仍是粗放式種植經營,無公害牌子打得不響,經濟效益不理想。為此,前段時間,村里組織菜農代表去山東壽光參觀學習,開闊了眼界。回來后,村里新上了16個暖棚,結束了冬季不產菜的歷史。“這還遠遠不夠”,李明凱說,他們還要盡快利用閑置地建起蔬菜冷庫,對菜農種植的蔬菜統一進行實名制編碼式管理,與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的超市進行農超對接,向品牌要效益,真正使蔬菜產業形成鏈條,讓農民更富起來。 |
關鍵詞:農村面貌,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