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座機電話的“猜猜我是誰”,到手機短信的“恭喜你中獎”,到QQ上的“請把錢打到某賬戶”、再到微信上的“誠征發財機會”……近年來,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電信詐騙的打擊力度,但為何電信詐騙仍然屢禁不絕?
電信詐騙規模不斷升級
隱蔽化作案,產業化發展、企業化運作,跨境跨國犯罪——這是近年來電信詐騙犯罪的一個發展趨勢。從近年來電信詐騙的大案要案中可見,每挖出一個案子,就動輒牽連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動輒跨國跨境,涉案資金上千萬的也不鮮見。
以今年為例,1月,重慶渝中等地警方偵破特大跨國跨兩岸電信詐騙案,涉嫌制造了700多起案件,總案值8000多萬元,受害人涉及國內30個省區市;今年8月,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特大跨國系列電信詐騙案,56名被告人共實施詐騙360多起,詐騙金額1556萬多元。
電信詐騙的花樣也不斷翻新。辦案人員表示,過去不法分子經常冒充公、檢、法部門和電信、銀行等單位工作人員,現在則逐步出現了冒充社保、醫保、電力、有線電視公司工作人員;詐騙的理由從手機短信中獎、提供六合彩特碼、銀行卡異地消費、社保卡異常、電話或有線電視欠費等多種多樣。
“我遭到電信詐騙,本打算投資做‘石化生意’,結果花十萬元錢買來一堆破漁網。”前不久,重慶九龍坡警方偵破一起以出售石化產品為名的電信詐騙案,不法分子可以生產國防、石油勘探、精細化工等高科技產品,要西南地區找代理商。重慶一家裝修公司的水電工陳師傅上當受騙,投入了十萬元,向其購買一種所謂高級石化產品“聚麃晶格”,結果發現是一堆破漁網。
詐騙手段花樣翻新
“一不小心,電信詐騙也升級到‘3.0版’了!”這是一些辦案人員的感嘆。近日,重慶市破獲了一批利用微信LBS社交定位功能實施詐騙、搶奪等犯罪的案件,不少智能手機用戶成為受害者。
例如重慶巫山縣犯罪嫌疑人張裕珍,通過微信、QQ空間等認識了一個開工廠的企業主陳某,遂借用他人的頭像和陳某進行聯絡,多次騙取陳某的錢財3.46萬元。今年5月以來,僅在重慶市檢察二分院轄區奉節縣、巫山縣院以涉及詐騙、搶奪等罪名起訴利用微信實施犯罪案件3件5人,5名犯罪嫌疑人均為無業人員,其中有兩名嫌疑人在案發時才17歲。
隨著網絡電話、智能手機等的普及,電信詐騙的手段花樣翻新。“受害者一旦上當受騙,其所給不法分子匯去的資金在極短時間內就會被迅速轉移。”曾參與辦理過特大電信詐騙案的重慶渝中區民警張忠路說。2012年6月,重慶渝中區雷女士遭遇電信詐騙,向騙子的賬號匯去了110萬元。警方在辦案中發現,僅在30分鐘內,這筆錢就被分解成多筆,在臺灣地區的ATM機上被取走了。
新的技術手段使人更加防不勝防。例如使用網絡電話進行詐騙,使用VOIP電話制造虛擬的網絡電話號碼,對受害人進行群呼。受害人在接聽時,手機屏幕上會顯示出虛擬的號碼,看上去和政法機關、政府部門的公開電話、便民熱線完全一樣,騙子們的電話號碼可能和法院或社保局的便民熱線完全一樣,不少人因此上當受騙。
根治電信犯罪亟待形成社會合力
電信詐騙的手段不斷升級,往往導致辦案難、取證難。重慶渝中區公安分局局長汪紹敏說,電信詐騙往往是跨國犯罪,分工嚴密,有專門的網絡公司負責通訊,電話公司負責指揮轉賬匯款,財務公司負責轉取贓款,形成嚴密的體系,留下的作案線索很少;詐騙得手后則利用網銀等手段快速取現,難以打擊查處和追回贓款。
“案件證據體系脆弱,電子證據制度未臻完善,也是對這類違法犯罪打擊難的原因。”重慶檢察院二分院公訴二處副處長唐國政表示,新刑訴法未對電子證據的收集、保全等作具體的程序設計。如果利用微信犯罪,一旦證據被銷毀后,如何恢復和固定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除此之外,社會監管未形成合力,也讓電信詐騙有機可乘。重慶檢察院二分院檢察官張景濤說,一些軟件提供商保存的用戶信息不完善,或根本就是虛假信息;一些用戶信息未進入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范圍,都導致打擊犯罪時行業、政府以及司法機關之間信息不暢。(記者 陶冶 王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