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海洋局4日發布消息稱,“蛟龍”號于當地時間4日,在位于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采薇海山區,成功完成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三航段首次科學下潛。當日最大下潛深度2722米,取得多種艷麗奇異的海底生物樣品。
“像火一樣的紅色海星、像樹枝一樣的粉色珊瑚、像玉一樣白色的海綿……”,海洋局官方新聞中以此形容當日“蛟龍”號潛水器前端采樣籃中取得的生物樣品。
據了解,此次下潛“蛟龍”號爬坡高度約830米,航行約2.5公里,進行了近底觀察和測深側掃作業,并采集到豐富的巨型底棲生物、沉積物和海水樣品,包括近底水樣8升,富鈷結殼9塊,巖石1塊,珊瑚3只,海星3只(3種),海蛇尾1只,海百合1只,海綿1只。
同時,“蛟龍”號在航行時拍攝了2種海葵、4種海綿、5-6種珊瑚、2種海蛇尾、2種海參、3種海星、1種海膽、3種蝦、4種魚類等多種巨型底棲生物和富鈷結殼視像資料。
當天隨“蛟龍”號下潛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生介紹,此次下潛的海域海水清澈、干凈,生物較少,因此透光度較好。“此前第二航段下潛時,海下約200米已完全黑下來了,而這次下潛至400米以下才變黑,之前能夠看到閃閃的發光生物”。
據介紹,“蛟龍”號爬坡到海底距離海面2500-2250米時,富鈷結殼長勢很好,生物量明顯增多。而此后生物量減少,生長著板狀類富鈷結殼。
經過海底觀察,王春生認為,該海域底棲生物豐度總體很低,但在2500-2250米之間的水深段底棲生物豐度相對較高,主要以冷珊瑚為主,海山微地形變化大,有幾米至二三十米高差的裂谷和深溝。
據悉,當地時間5日“蛟龍”號將進行常規調查,6日將啟動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三航段第三次下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