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能力研制新一代艦載機
綽號為“飛鯊”的殲-15是中國第一代艦載戰斗機。殲-15的研制,是由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負責的。它的設計過程和性能到底是怎么樣的呢?央視記者日前在沈陽專訪了殲-15艦載戰斗機的總設計師孫聰。
命名為“飛鯊”是為保密
殲-15是在我國自行生產的殲-11殲擊機基礎上開發的,裝配有鴨翼、折疊式機翼,機尾裝有著艦尾鉤等艦載機特征,起落架強度高。
記者:當時設計這鯊魚的標志是怎么樣的一個想法,為什么起名叫“飛鯊”?
孫聰:這實際上當時是為了保密。因為我們國家過去關于這個飛機代號都是保密的,當時干這個項目的時候,幾個同事在一起說,我們總得有一個名字啊,就取了這么一個“飛鯊”。
記者:這也算是海上霸王。
孫聰:對,就是這么一個想法。
尾部攔阻鉤為創新亮點
眾所周知,艦載機著艦是在大氣擾流環境下進行,有人把它比作是在刀尖上的舞蹈,如何使艦載機安全著艦,“飛鯊”團隊在技術設計上,攻克了諸多關鍵技術,而在殲-15尾部的攔阻鉤正是創新的亮點。
記者:最初的突破點會有哪些難度呢?
孫聰:首先要把氣動布局做得很清楚,就是說在滿足固定迎角下,2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下的一個氣動布局特性研究。第二個就是要把載荷情況搞清楚,就是說攔阻鉤一鉤上,要拉來集體結構,這個力怎么能傳出去,要設計一個什么樣的結構使它承載這個力?
記者:也就是說這個攔阻鉤,很普通的一個部件上,背后承擔了很多的數據和復雜的一個計算?
孫聰:是這樣的。飛機發動機收回油門以后鋼索有張力,使得飛機往后有一個倒退,倒退一點點的時候,這個鉤就從上面掉下來了,飛機就可以滑出來了。設計上既考慮攔的能力,又考慮脫的能力。
記者:這是什么樣的一個設計?
孫聰:鉤子橫向會有一定的擺動,比如說鉤子不是在正中間,它可能出現一些偏心的跟索的彌合。所以設計時鉤不是在正中心,可以允許它偏,允許它偏以后,當然就要求索的滑輪組也要有糾偏的能力。
有能力研制新一代艦載機
2012年11月25日,殲-15戰機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飛鯊”終于揭開神秘的面紗。有報道說,這表明解放軍海軍最終掌握了艦載機起降技能,航母和戰機已經能夠相互協同。
記者:對中國而言,這是第一代艦載機,和國外相比它的差距是?
孫聰:殲-15是我們國家的第一代以制空為主的多用途戰斗機,應該屬于第三代戰斗機,差別就是中國的起步晚,但起點高,有后發優勢。
記者:很多人會覺得艦載機現在在經過一個階段的研制之后,已經相對成熟,甚至已經開始服役了,是否意味著它現在和航母的適應,已經沒有問題了,可以形成戰斗力?
孫聰:應該是這么理解,但是并未徹底,真正把戰斗力發揮到極至,還需要一個過程。比如說現在磨合后,放十架八架飛機沒有問題,那等放到二十架飛機會不會有問題?放到滿員三十架飛機會不會有問題?這都是要進一步再磨合,或者叫流程上進一步地安排做試驗訓練,包括人的熟練程度。
記者:第一代有了,第二代、第三代,是否也列入了規劃日程?
孫聰:一個飛機出來,肯定是一個系列化的發展,然后到一定程度,下一代飛機肯定也要有安排。我們通過殲-15,培養了自己的駕駛員,建立了自己的規范,設計了自己的飛機,更重要的是組建了一支能夠研制艦載機的隊伍,這支隊伍有能力再干好我們下一代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