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實施還需政府率先垂范
社會公眾會產生這樣的擔心,就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員,是不是會在落實國務院這個大氣污染防治計劃過程中,僅僅只在滿足于對企業“發號施令”同時,卻對可能影響地方GDP與涉及自身利益方面“網開一面”?應該說,這樣的公眾擔心,在目前國內具體國情環境中并非只是杞人憂天之想。
可以肯定的是,地方政府率先垂范社會監督與共同參與的方式好處就在,一方面,對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推進與落實,對社會起到很好的示范與引導性影響;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公開透明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可以對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相關工作形成相當壓力。
為環保立下“軍令狀”
從不久前的“環保局長集體下河游泳”,到現如今的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出臺,可以看到環保問題已經由過去的“幕后”走到了“臺前”,政府在面對的過程中也拿出了足夠的誠意。當然,“國十條”展現出來的僅僅用“誠意”二字來描述顯然不夠貼切,這更像是政府立下的“軍令狀”,表現出面對環保問題的自信和解決環境污染的決心。
好的政策的出臺還應該有至上而下的貫徹落實。過去的一些環保政策出臺后,很多地方為了在單方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表面不違背相關條例,每每做出“陽奉陰違”的兩面派行為,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做法最終傷害的只有當地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和群眾對政府的信心。“國十條”作為空氣治理“軍令狀”,其中明確了官員責任制,讓各省各市簽署“責任書”,“白紙黑字”把“軍令狀”和“烏紗帽”綁在一起,一旦違反“軍令狀”就有可能撤掉“烏紗帽”,如此也就杜絕了“落實不下去,落實不徹底”現象一再出現。
治理霧霾:政府、個人“一個都不能少”
我們每個人要明白,大氣污染涉及社會方方面面,每個人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源。要防治大氣污染,必須做到全民參與。每個人少開一天車、少放一只煙花爆竹、少在戶外燒烤……這些都是為改善空氣質量做的貢獻。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和政府一起,倡導文明、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減少對空氣的污染,共同改善空氣質量,政府、個人“一個都不能少”。
防治大氣污染機動車保有量要下去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加速發展,汽車保有量增長迅速。據估計,在中國平均每17個人擁有一輛車。這給我國公民帶來出行的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污染物。由于機動車排氣高度低,基本位于人的呼吸高度,對人體危害很大,現在已經成為我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一邊是機動車越來越多,一邊是空氣質量越來越差,怎么辦?要改善空氣質量,就必須在機動車保有量上作文章,就必須控制并減少城市機動車保有量,但同時也不能給大家的出行帶來太大的麻煩,因此政府必須花大力氣來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只有讓公共交通大力發展,讓大家感到公交出行是價廉物美的選擇,那么機動車保有量下降才成為可能。